低碳城市建筑领军者沙龙通知
时间:2012-05-16 10:59:45 来源: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 作者:低碳城市建筑领军者沙龙
第一期沙龙话题“绿色建筑行动的关键环节——既有建筑节能改造”
北京 • 5月19日
主办方: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绿色建筑专业委员会
《城市发展研究》编辑部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生态城市研究专业委员会
协办方:
上海城市科学研究会
上海长三角人类生态科技发展中心
为了进一步有效推动建筑节能改造,促进中国低碳城市发展,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与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绿色建筑专业委员会、 《城市发展研究》编辑部共同发起和组织了“低碳城市建筑领军者沙龙”活动,旨在建立专家学者的对话平台,以更加活跃的有主持的自由沙龙讨论形式为中国低碳城市发展出谋划策。
第一期沙龙以“绿色建筑行动的关键环节——既有建筑节能改造”为话题,将于5月19日上午8:30至11:30举行。
会议地点:北京海淀区首体南路9号主语国际7号楼1201会议室。
参考提纲:
(1)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在实施中国绿色建筑行动纲要中的进展与主要问题;
(2)如何确定既有建筑能效基准线,如何应用政策、管理信息和技术集成系统等手段,突破关键的非技术障碍,提升建筑节能改造的有效性,推广建筑节能改造。
(3)从工程技术进展、多源热泵技术应用的案例分析看建筑节能的系统性缺陷;
部分专家:
李迅: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秘书长,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城市发展研究》杂志主编,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入选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接受国务院颁发“政府特殊津贴证书”。近年致力于低碳生态城市研究。
宋波: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环能院建筑节能测评中心主任、国家建筑节能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副主任、建设部供热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副主任、全国建筑节能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长。长期从事供热通风与空气调节和建筑节能的科研、标准编制、工程检测和工程设计工作,具有坚实的建筑节能专业理论知识和工作经验,全面了解本专业国内外最新技术现状、最新科技信息和发展趋势,对专业有深入的研究和独到的见解,在建筑业和暖通同行中具有较高的知名度。
马欣伯: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发展促进中心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办公室,博士。主要研究绿色建筑评价技术和相关的政策法规。
孙宗宇:
高级工程师(注册公用设备师)。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空调所节能技术开发室副主任,余热利用研究中心副主任。主要从事HVAC系统节能和能耗模拟优化、可再生能源应用、区域能源、高精密恒温恒湿等方向的研究、设计和咨询工作。参加的主要课题和标准为:十一五课题——水源地源热泵高效应用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子课题负责人);既有公共建筑节能改造标准(UNDP课题);小城镇节能与新能源利用关键技术研究及设备开发 (子课题负责人,华夏建设科学技术三等奖、建研院科技进步一等奖);行业标准《蓄冷空调工程技术规程》编制;可再生能源能力建设课题;地表水换热计算模型开发及地表水水源热泵系统的TRNSYS模拟;建设部科技司“中国北方城市供热体制改革与建筑节能项目”;等。
作为主要参编人员完成了《中国地源热泵发展研究报告》、《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配套措施和能力建设》、《既有公共建筑节能改造技术指南》专著的编制;发表学术论文多篇。
冯利芳:
《城市发展研究》杂志副主编,原《中国建设报》总编辑。
徐秉业
清华大学教授,塑性力学专家,在结构塑性极限分析与塑性本构关系方面做出了有开创性的研究结果,在固体力学教育工作及将力学应用于广泛的工程领域两方面有重要贡献。中国地源热泵第一人。他不仅第一个从国外引进这项技术,也是第一个将这项技术国产化并应用到实际工程当中,并结合我国的特点,在技术上不断改进提高,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王建学
中国矿业大学教授,热泵技术及其在煤矿中的应用领域做出重要贡献。
王晓纯
北方工业大学校长,长期从事机电工程、复合材料力学、计算力学、弹塑性力学等工程力学方面的研究工作,最近几年从事节能、环保设备的开发和应用等方面的工作。
陶康华
上海师范大学城市信息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研究方向:生态信息工程,长期从事城市生态遥感信息的研究与应用开发工作。于20世纪90年代提出城市发展生态理论,组创城市信息研究中心,开拓红外遥感信息在城市环境领域的应用,获科技进步奖五项。
张军
中科华誉能源技术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致力于地源热泵技术的设备生产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