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城市委员会2010年常委会(扩大)会议纪要
时间:2010-12-24 15:50:00 来源:生态委员会 作者:生态委员会1、委员们对于专业委员会一年的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与褒奖,秘书处通过扎实有效的工作,建章立制,规范化的运作与管理为委员搭建了一个宽广的平台,通过多样化的活动组织方式与个性化的管理模式聚扰人气与资源,十分不易。未来一年的工作计划详实、可控、可操作性强,目标明晰,对于委员会下一步的发展将起到很好的指引。但目前委员会大部分活动的影响力还是局限在行业内部,如何更为有效的扩散学会的影响力,树立权威与公信力,建议一是要在学术研究成果的权威性方面下功夫,整合专家资源,在基础研究与理论研究方面多投入,争取成果的社会影响力与认知度方面提升;二是建议在委员的构成方面,除去高校及研究机构、科研院所外,应更多的增补如政府及行业的管理者、国际及国内有关绿色、环保产业的企业级委员、还要重视媒体及媒介的影响力,吸引部分媒体加入到组织中,参与我们的具体活动,扩大宣传面与影响力,同时注重学会与行业内相关学会组织的差异性与优势性,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成为行业内有公信力和引导性的组织。
2、近期部分媒体对于中国生态城的建设有着较为深刻与理性的批判与解读,在社会也产生了不小的影响,作为中国推动绿色、生态城市建设的第三方组织,委员会应该责无旁贷的站出来,走出去,要将学者的研究成果、相关的理论与实践更多的面向公众、面向广大的社会群体进行普适性的宣传与科普,用更为理性、科学、公正的视角去剖析现象,还原本质。过程当中,需要勇气、智慧、包容力和耐性。建议开展年度评奖活动,可以与有社会影响力的媒体共同组织设立年度生态城市的媒体奖(由媒体及公众评判),同时设立由专家委员会评比的专业奖(学术奖)及面向管理者的城市政府奖,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使理念升华为一种社会共识。
3、在专业委员会的成果产出方面,委员们建议除了年度报告这类专业性的成果外,适当应考虑出版一些实用性比较强,适用面广的技术手册,一方面达到科普宣传的效果,一方面可以使专业技术人员可以方便快速的了解行业技术领域的最新动态与发展方向,清楚在具体的操作层面应该如何入手,技术如何落地?应收集整理有关生态城市研究的文献、综述、资料,以“文摘”数据库的方式作为内部资料进行共享,同时应考虑招募高校志愿者及学生委员,进行有关国外相关文献的翻译,相关译文可作为网站重要信息技术来源。
4、部分委员建议目前委员会的工作面广、平台高,信息丰富且运转有效,但更重要的是有关活动资源的整合,每年的工作除去常态化的、例行工作外,重要的亮点的提升,在工作的方向上可以收一下,步伐可以稍微慢一些,但专注点要集中一些,力度要大一点,打造1-2项持续且有影响力的活动,重叠且能量的加持必定会创造出学会的“卫星项目”。
5、委员会还建议要进一步加强与高校合作。高校占有许多独特的、学术组织可以利用的宝贵资源,在理论研究方面,要充分发挥科研机构、高校委员的作用,鼓励大家进行基础理论创新、标准及规范的制定方面的科研探索,以点带面;高校志愿者数量庞大,可以为学会提供一些专业性较强的咨询和帮助,如网站建设的技术后台服务,活动的组织接待等;此外高校与社会各界的联系较多,尤其一些国际性的综合大学,为委员会面向国际的宣传提供了一个有效的途径。建议举办有关生态城市的高校知识竞赛,或在重点高校设立专项奖学金激励机制,鼓励更多的高校学生参加互动,高校群体也是宣传推动生态理念的核心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