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8-5-22 16:06:23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章
建筑技术导则
在恢复重建中,需特别重视的技术问题,特将现行规范标准的重点内容进行摘录:
一、
地基基础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7-2002)(简称地基规范)
(一)原则:
第6.1.1条(强制条文):山区 (包括丘陵地带)地基的设计,应考虑下列因素:
1.建设场区内,在自然条件下,有无滑坡现象,有无断层破碎带;
2.施工过程中,因挖方、填方、堆载和卸载等对山坡稳定性的影响;
3.建筑地基的不均匀性;
4.岩溶、土洞的发育程度;
5.出现崩塌、泥石流等不良地质现象的可能性;
6.地面水、地下水对建筑地基和建设场区的影响。
(二)岩土组合地基:
第6.2.1条
建筑地基(或被沉降缝分隔区段的建筑地基)的主要受力层范围内,如遇下列情况之一者,属于土岩组合地基:
1 .下卧基岩表面坡度较大的地基;
2 .石芽密布并有出露的地基;
3 .大块孤石或个别石芽出露的地基。
第6.2.2条
对于石芽密布并有出露的地基,如石芽间距小于2m,其间为硬塑或坚硬状态的红粘土时,对于房屋为六层和六层以下的砌体承重结构、三层和三层以下的框架结构或具有15t和15t以下吊车的单层排架结构,其基底压力小于200kPa,可不作地基处理。
如不能满足上述要求时,可利用经检验稳定性可靠的石芽作支墩式基础,也可在石芽出露部位作褥垫。当石芽间有较厚的软弱土层时,可用碎石、土夹石等进行置换。
第6.2.3条
对于大块孤石或个别石芽出露的地基,当土层的承载力特征值大于150kPa、房屋为单层排架结构或一、二层砌体承重结构时,宜在基础与岩石接触的部位采用褥垫进行处理。对于多层砌体承重结构,应根据土质情况,结合本规范第6.2.5条、第6.2.6条的规定综合处理。
第6.2.4条
褥垫可采用炉渣、中砂、粗砂、土夹石等材料,其厚度宜取300-500mm,夯填度应根据试验确定。当无资料时,可参照下列数值进行设计:
中砂、粗砂0.87±0.05;
土夹石(其中碎石含量为20%-30%)0.70±0.05。
注:夯填度为褥垫夯实后的厚度与虚铺厚度的比值。
第6.2.5条
当建筑物对地基变形要求较高或地质条件比较复杂不宜按本规范第6.2.2条,第6.2.3条有关规定进行地基处理时,可适当调整建筑平面位置,也可采用桩基或梁、拱跨越等处理措施。
第6.2.6条
在地基压缩性相差较大的部位,宜结合建筑平面形状、荷载条件设置沉降缝。沉降缝宽度宜取30-50mm,在特殊情况下可适当加宽。
(三)滑坡防治:
第6.4.1条(强制条文) 在建设场区内,由于施工或其他因素的影响有可能形成滑坡的地段,必须采取可靠的预防措施,防止产生滑坡。对具有发展趋势并威胁建筑物安全使用的滑坡,应及早整治,防止滑坡继续发展。
第6.4.2条
必须根据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以及施工影响等因素,认真分析滑坡可能发生或发展的主要原因,可采取下列防治滑坡的处理措施:
1 .排水:应设置排水沟以防止地面水浸入滑坡地段,必要时尚应采取防渗措施。在地下水影响较大的情况下,应根据地质条件,设置地下排水工程;
2. 支挡:根据滑坡推力的大小、方向及作用点,可选用重力式抗滑挡墙、阻滑桩及其他抗滑结构。抗滑挡墙的基底及阻滑桩的桩端应埋置于滑动面以下的稳定土(岩)层中。必要时,应验算墙顶以上的土(岩)体从墙顶滑出的可能性;
3. 卸载:在保证卸载区上方及两侧岩土稳定的情况下,可在滑体主动区卸载,但不得在滑体被动区卸载;
4.反压:在滑体的阻滑区段增加竖向荷载以提高滑体的阻滑安全系数。
(四)
土质边坡防治:
第6.6.1条
边坡设计应符合下列原则:
1.边坡设计应保护和整治边坡环境,边坡水系应因势利导,设置排水设施。对于稳定的边坡,应采取保护及营造植被的防护措施。
2.建筑物的布局应依山就势,防止大挖大填。场地平整时,应采取确保周边建筑物安全的施工顺序和工作方法。由于平整场地而出现的新边坡,应及时进行支挡或构造防护。
3.边坡工程的设计前,应进行详细的工程地质勘察,并应对边坡的稳定性作出准确的评价;对周围环境的危害性作出预测;对岩石边坡的结构面调查清楚,指出主要结构面的所在位置;提供边坡设计所需要的各项参数。
4.边坡的支挡结构应进行排水设计。对于可以向坡外排水的支挡结构,应在支挡结构上设置排水孔。排水孔应沿着横竖两个方向设置,其间距宜取2-3m,排水孔外斜坡度宜为5%,孔眼尺寸不宜小于100mm。支挡结构后面应做好滤水层,必要时应作排水暗沟。支挡结构后面有山坡时,应在坡脚处设置截水沟。对于不能向坡处排水的边坡,应在支挡结构后面设置排水暗沟。
5.支挡结构后面的填土,应选择透水性强的填料。当采用粘性土作填料时,宜掺入适量的碎石。在季节性冻土地区,应选择炉渣、碎石、粗砂等非冻胀性填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