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 阿基格拉姆小组设计的“步行城市”
城市化的加剧发展,激化了地球的环境生态问题,随着环境意识增强,有学者开始思索城市发展与生态的关系。如:P.索莱利( Paolo Soleri) 借助生态学原理,以植物生态形象模拟城市的规划结构,设想出“仿生城市”。日本三井建设所构想的“子母型城市”设想都市与自然的融和,在这个城市中心是高度集中城市机能的中心都市塔。四周是花园住宅。由于网络连接,工作可以在充分接触自然的家中进行。这些都是对城市人造环境与自然环境结合进行的有益探索。“以基于能量、资本和劳力的巨大输入的工业社会,过渡到以信息和发明作为关键资源的技术高度发达的社会,毫不奇怪,应当出现新的科学的世界模型。(托夫勒1984)”。[2]
从城市规划的角度来理解这句话,就是规划师如何理解后工业城市的问题,也就是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规划的“新的科学的世界模型”?关于这点,许多规划界学者进行了大量研究,可谓众说纷纭。
为了清晰地勾勒规划思想观的发展脉络,我们有必要回顾一下对城市发展有深远影响的几个全球型会议文件。1933年的《雅典宪章》提出城市四大功能,对解决工业化初期城市发展的无序、环境恶劣问题起了重要作用。1977年《马丘比丘宪章》批评了“雅典宪章”的机械分区概念,提出“规划、建筑和设计,在今天,不应当将城市当作一系列的组成部分拼在一起来考虑,而必须努力创造一个综合的、多功能的环境”。更重要的是它提出“同样重要的目标是争取获得生活的基本质量以及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在解决了城市基本功能后,将城市发展同自然环境协调提高到规划基本目标的高度。1996年第二届联合国人类住区会议(人居Ⅱ)则进一步明确提出了“城市化可持续人类住区发展”改善人居环境,成为全球型的奋斗纲领,可以说,三次会议对城市的理解,从“功能观”到“综合观”发展到“可持续发展观”,为规划理论的发展指出了一条方向。可持续发展观具有较广的内涵,但从其本质来看,可持续观就是要把经济增长与生态平衡结合起来,在发展中树立生态意识。
经济的发展与生态的保护从本质上讲不应该是矛盾的双方。经济(economy)和生态(ecology)的起源均来自于同一词根“Oikos”或“Ecos”,古希腊文的意思是家、居所。经济是“nomos”意味对居住地点的重视,生态是“logos”意味对居所本身的研究。(Economy is the“nomos”or counting side of earth household,while“Logos” is the logic of earth household itself)( Sim Van der and Peter Calthorpe 1986)。经济和生态都与资源如何利用密切相关,在当今可持续发展中,这两个来源于同一个词根的内容应当重新统一。
有人片面理解城市发展的决定因素主要是经济,然而,事实证明,忽视生态平衡,经济也不可能持续发展。我国政府已认识到这一点,对生态问题十分重视。1997年末到1988年初,新闻单位大张旗鼓宣传的“零点行动”,即从1997年12月31日零点为限,淮河流域的工厂企业污水排放必须达到国家规定的排污标准,否则停产。当初,沿河流域只考虑尽快发展经济、上项目,经济增长以牺牲淮河流域的生态平衡为代价,甚至危害到两岸人民的基本生存。这次行动关停了几百家工厂。四川一个新建塑胶企业,己投资12亿人民币,由于环保设备未达标,国家环保局勒令其停产,这是全国首家新建项目停产的例子[3]。今年的长江流域特大洪水,造成直接经济损失上千亿,其中一个原因就是长江上游,乱伐树木,水土流失严重,洪害对我国确保今年经济增长8%增加了压力。这一切说明,忽视生态的发展现,最终尝到了苦果,并付出沉重的代价。工业社会的发展范式正遭到冲击,后工业社会的发展范式正在痛苦孕育中。
可以说,在城市发展中如何贯彻生态观的思想,已成为规划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