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线城市”的发展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的潮流。如今,国外无线城市热已导入国内,北京、珠三角、长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的“无线城市”建设开始规模化推进。如果说对于无线城市的认识过去只是停留在“憧憬”这一无形层面,那么随着无线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目前可以说公众已逐渐产生了幸福体验的有形感知。
政府对待无线城市建设要有正确的心态
公众对于无线城市美好未来的无限期待,政府有责任和义务去回应和满足。让人欣慰的是,很多地方都意识到了无线城市是城市竞争力的重要元素,纷纷制订了无线城市建设规划,一些地方还先期进行成功的试验。不仅北京、上海、广州、武汉这样的大城市,就是像湖南常德市这样的中等城市也在着手进行无线城市建设试验。然而,笔者通过观察发现,当前无线城市建设中政府还存在着一些不良心态,比如:
赶时髦心态:有的地方看不到建设无线城市的巨大力量,只是片面地认为人家国外城市和国内发达城市都在搞无线城市,仿佛自己城市不搞无线城市就不够时髦,还有的只是把无线城市当作政绩工程。在这种心态支配下,就容易虽然制订了无线城市规划,但在具体执行过程中,或缺乏主动作为、得过且过,或花里胡哨,满足于表现,没有把规划真正落实的意愿和行动。
叶公好龙心态:有的地方对无线城市的必然趋势和美好愿景是了如指掌。口头上把无线城市提到相当的高度,但一旦真正落实到行动中去的时候,就借口财政压力、经费紧张、工程复杂等原因,而没有实际的后续行动。
怕吃亏心态:无线城市建设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在方便政府管理和百姓生活之时,也需要巨大的投资为保障。有的地方在具体实施无线城市建设时,看不到未来的长期利益,而拘泥于短期的投资,总以为这是政府吃亏的事,是把钱给电信运营商在赚,而自己并没有得到什么实在的好处。
心态决定行为,正因为有的地方政府在对待无线城市上缺乏正确的认知,所以我们看到时下的无线城市建设大有企业热情\政府冷漠的态势。前不久,北京通信信息协会在北京举办了“2008无线城市高峰论坛”,笔者注意到,到会发言嘉宾共28位,其中仅有3位政府代表,其余25位全是企业代表,无一地方政府的行政首长与会,这不能不说是无线城市高峰论坛的一大遗憾。本应是由政府主导的无线城市建设,却变成了企业的独自狂欢,听不见政府的声音,叫人如何相信我们的地方政府在重视无线城市建设呢?
政府要担当起建设无线城市的重任
无线城市被喻为第五公共事业,与修路铺桥一样应成为政府的责任。政府推动无线城市带来的好处显而易见,将惠及到便民生活、投资环境、移动政务、城市监控、智能交通、应急指挥、观光旅游等各个方面。比如深圳一直以来被非法营运所困扰,过去只是用视频头去抓图,无法达到打击的效果。该市公安局与深圳市坤宇通信技术有限公司合作推出关于非法营运的无线视频监控系统,此系统具有部署方便、地秤低、高带宽的特点,一旦部署完成,打击非运营运仅交通管理将会取得显著效果,管理上水平了,老百姓也满意了。
无线城市是一项公众\公共管理者和电信企业都有诉求的工程,既有商业项目的性质,更是一项造福百姓、改善民生的公共事业。无线城市为社会公众提供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得到的基本宽带接入服务,就如同水、电、下水道、城市交通一样,是一种公用事业,而政府显然要为这种公共服务承担一定的责任。政府只有把无线城市放在这个定位上来审视,才能有建设无线城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发挥好主导作用。现在很多地方的无线城市建设却往往以企业为主导,并由企业提供大部分资金,结果导致无线城市建设亦步亦趋甚至中途夭折。
一些电信运营企业不得不在寻找政府与企业的结合点上下功夫,不断创新商业模式,适应政府的需求,推进无线城市建设。如专注于无线城域网建设的中国神舟通信有限公司联合深圳市坤宇通信技术有限公司首创了“BOT+1”的运营模式。即:作为对政府提供“技术 销售 经营试验基础地”的巨大风险支持,企业承诺以“自带项目、自带投资、且是公益性项目”的方式,为政府提供另一个有高收益的项目。照此来看,两者的实力应该是不容小觑的,这让我想到前不久看到的一条关于天下媒体(香港交易所代码:8167)意向收购中国神舟通信有限公司的消息,也许中国神舟通信有限公司的底气跟此有所关联也未可知呢?
似乎无线城市建设的巨大风险均由企业承担,我们不能不佩服企业的胆识。但仍期待政府给予支持,不说多的,至少也要慷慨地在政策、基础设施共享上为企业提供便利,并购买使用一定的公共服务项目吧!香港政府就在有偿为市民购买了无线城市的公共服务之外,还对运营企业实行了十分开放的政策,如原康柏公司就在帮助政府实施在线公共服务的同时,还发展一些其他的有偿增值服务。
总之,政府是无线城市建设的第一驱动力。离开政府的力量,纵然电信运营企业实力如何雄厚、如何独自努力,也无法让无线城市离公众越来越近。期待我们各地政府都能像常德市一样高度重视无线城市建设,让公众早日享受到无线城市的幸福生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