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2-9-10 14:05:43
|
显示全部楼层
但如果一味追求经济上“公平”,抑富济贫,搞平均主义,势必损伤人们追求“效率”的积极性。如当年的计划经济公有制里,貌似较为公平,均贫富,就会出现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的所谓“公平”,实际上不利于人的潜能和积极性发挥的“公平”。这时,公平原则不但不再能激发人们的劳动积极性,反而造成一种普遍消极的社会心理。如“吃大锅饭”心理,从而影响效率和经济发展。
即使我们把“经济蛋糕”切得更均等些,但在达到某种程度后,我们蛋糕的规模就会变小。结果,各组织和个人为分割这一小块“蛋糕”的纠纷便显白热化。一旦社会出现利益的冲突,也就会出现不公平。所以,效率往往是实现公平的基础,只有通过提高效率创造越来越多的物质财富,才有可能实现分配的公平。 即效率中有公平,公平原则中包含不公平。
公平与效率的矛盾往往构成一个社会意识形态的核心部份。在实际生活中,它表现为人们的一种价值选择,其选择结果,不仅关系到个人的心理、观念、举止,而且关系到整个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策目标乃至管理方式。
改革是一项大规模且复杂的系统工程,每一个子系统和每个矛盾都不能独立影响整体,也不可能脱离整体而成为一个孤立系统。公平与效率的矛盾,也受到其它矛盾的影响和制约。如果公平与效率发生冲突,就要进行调和兼顾。在这种情况下,有时会为效率而牺牲一些公平,有时又会为公平而牺牲一些效率。但任何一种牺牲,都必须为增进另一方面的必要手段,否则,便没有理由这样做。
如在分配上实行即要根据贡献大小拉开档次,又不能过于悬殊,目的在于减少阻力,特久且调动更多人的积极性,从而提高效率。就我国国情而言,社会主义制度及传统“不患贫而患不均”的观念,历史“吃大锅饭”的习惯心理,目前体制不健全,不正之风,伦理道德下降,以及由于历史和政治的原因,封建专制流毒和“极”左思想的影响,导致了公民权利难以得到保障和公民教育的缺失……,更应注重“公平”要素。忽视这些因素,就会“南其辕而北其辙”。就可能造成社会政治问题,最终会影响经济发展。
也就是说,只受“效率”原则支配,不仅承认人与人之间的差别,而且千方百计用这个差别。在分配上实行“上不封顶,下不保底”等制度,以努力体现这种差别,甚至扩大化差别,以便刺激个人的工作积极性。但是物壮则老,久而久之,贫富悬殊的情况下,就会加深对立和加深激发矛盾(更不用说由谁来制定分配制度,是否符合按劳分配,符合大多数人的意愿)。这时,肯定和放大差别的办法不但不再能刺激个人的劳动积极性,反而会造成一种普遍对立,消极的社会心理,影响社会政治,经济稳定。效率原则走向反面变成无效率原则。人们就会消极怠工,甚至诉诸激烈行动,要求消除这种差异。此时,公平是效率的保证,社会就会提出公平并且用公平来恢复效率。
为此,在社会决策中,重要的是发展和辩证眼光,立足于国情。一个社会即要讲究效率,又能维持公平是最为理想,但是如果发生矛盾呢?最佳途径是进行调和兼顾,使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由“矛盾而统一”。效率的提高有助于公平的实现,社会的公平也有助于效率。一个持久有效率的社会,其资源配置、体制应是合理公正的,人的积极性、创造性才能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实现效率,促进公平。
总之,讲公平不能没有效率,而讲效率则不能不注意公平。才能解决借公平为名搞剥夺国民自由有理,借效率为名搞剥削国民财富有理,误国误民。
兼顾公平与效率,就要进行经济改革和政治改革。经济改革与政治改革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经济有政治,政治有经济。若政治改革滞后于经济改革就会造成更大不公平。事实已证明,经济与政治割裂开来的观念已经证明阻碍社会政治经济的和谐健康发展。中国实行市场经济,却出现特权经济的市场化。以经济效率追求压制社会公平,必然导致社会不公正,极易滋生贪官污吏与腐败无能,降低政府与市场效率。其结果是对市场法则的摧毁,导致社会失序、信仰危机、道德沦丧,影响社会政治稳定,影响到经济可持续发展。公平已成为深化改革主旋律,社会稳定的根基。
本人认为,只有通过民主宪政这最具有自我修复、自我控制、自我新陈代谢、自我调节的免疫力祛病功能和机制,公平和效率才会进行调和兼顾,才能建立一种公平与效率兼得的良性循环机制,实现效率,促进公平。是解决各种利益纷争所必需的政治体制,更是改革良性发展的前提,推动经济、政治、文化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公平是人类有别于其他动物社会的最主要区别,社会公平正义是人类社会共同的向往和追求,公平是文明进步社会的象征,也是人类所要求的,所祈盼的。也是充分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和创造活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保证,更是社会公众的强烈愿望和殷切期待。
公平是深化改革主旋律,社会稳定的根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