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式”(Paradigme)由托马斯·库恩(Thomas Samuel Kuhn)1962年在其《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首次提出,后被各个学科广泛使用,虽然并没有一致而确切的定义,但大体上是指在某一具体科学研究领域并在某一特定时期里比较占优势和主导地位的研究者群体所大致认同并经常使用的(科学)观念、理论基础、理论出发点(假定)、概念、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等的综合,尤其侧重于一系列常用的概念、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因此,严格说来,研究方法包含于研究范式。作为科学哲学领域的历史主义者,库恩认为,科学其实无所谓真理,科学革命主要表现为范式的转换,范式就如同衣服,合适就穿,什么合适穿什么,不再合适就换,不必一直固守。库恩的“范式”思想和科学史观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均有非常持久而深远的影响。
一个是位于法国南部的图卢兹(Toulouse,欧洲空中客车集团总部所在城市)。拉丰(Jean-Jacque s Laffont)教授在70年代末从哈佛大学取得博士后回法国。先是在巴黎大学,试图推行改革,但阻力太大。后回到家乡图卢兹,在图卢兹社会科学大学内办起一个“特区”,后来发展成为研究所。90年代中,梯若(Jean Tirole)教授辞去MIT的教职加盟拉丰的研究所,大大壮大了其实力。目前它们已有一二十名国际知名的教授,它们培养的博士可以角逐美国的经济学学术职位。它已成为一个受到国际承认的经济学教学研究机构。
首先,国内所说的金融是指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指的是货币银行学(money and banking)。它在计划经济时期就有,是当时的金融学的主要内容。人民银行说我们是搞金融的,意思是搞货币银行。第二部分指的是国际金融(international finance),研究的是国际收支、汇率等问题。改革开放后,凡是以“国际”打头的专业招生分数都非常高的,更不要说加上金融二学了。这两部分合起来是国内所指的金融。为了避免混乱,我们且称之为“宏观金融”。有趣的是,这两部分在国外都不叫做finance(金融)。
林老师: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首先,经济学是人的选择的行为的科学,那么,从人的选择的最基本的动机出发来建立的理论体系,对人的行为会有最大的解释力,贝克的贡献就在这一点上。传统上,经济学把利润、收入、消费等“经济变量“作为效用最大化的目标,这样经济学的研究就只局限在生产、消费等领域,贝克把人的最基本需求的满足作为效用最大化的目标,这样经济学的研究范畴就扩大到社会、政治范畴。其次,任何一个理论体系,都必须有一个不变的东西,才能建立起一个内部逻辑自洽的理论体系。如果,一个理论体系中没有不变的东西,那么,这个理论体系的各个子理论之间的内部逻辑就经常会不自洽。其实,任何大的理论体系都是以一个不变的终极行为动机为目标,而其他达成这个终极目标的手段则是可变的。例如孔子的儒家哲学体系是建立在“仁“上,仁是不变的,所以,“仁者乐山“。合乎仁的行为就是“义“,知道那些行为是合乎义的、是可以实现“仁“的目标的,就是“智“。由于情况条件不同,达到“仁“的行为方式也就不同,所以,智者的行为像水一样,是要经常变化的,所以,“智者乐水“,水是绕着山转的,因此,“仁者静,智者动“。斯蒂格勒和贝克在他们1977年讨论偏好不变的那篇著名文章的德文标题“De Gustibus Non Est Disputandum“的中文正是“不动如山“。最后,到底是假设偏好是稳定不变的,而偏好的“生产函数“是可变的好呢,还是直接假定偏好是可变的好?应该从构建经济学理论体系的目标为何来断定,经济理论是用来帮助我们了解社会、经济现象,以推动社会发展、增进人类福利的一个工具,从这个目标来看,哪一种假设方式比较好?如果直接假定人的偏好是可变的话,很多现象用偏好变了一句话就解释了,由于偏好不可直接观察,用这样的方式来解释人的行为的变化,并没有增加多少我们对人的行为改变的原因的了解,也不能增加我们预测人的行为、或改变人的行为的能力。例如,如果我们假设人追求舒适的偏好不变,摄氏20度是最舒适的,在这种情况下,在一个决策者有暖气和冷气两种选择时,我们可以做出正确的预测,如果是低于20度,我知道他会要暖气,如果是高于20度,他会开冷气。如果偏好本身是可变的,没有一个不变的目标,手段的变化就难于预测。所以,从工具理性的角度出发,假定人的最基本的行为动机,也就是偏好是不变的,而达到行为目标的手段是随内外在的环境、条件的不同而变动的,这样的假设方式比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