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欧美各城市如何“云开雾散”(组图)
时间:2012-03-06 来源:深圳特区报 作者:
▲1月7日,北京国贸地区高楼纷纷被大雾笼罩。
去年11月以来,浓雾连袭北京,北京的空气质量明显受到影响,引起各方争议。争议主要集中在对空气中粗细颗粒物的监测上。其中,我国现行监测的可吸入颗粒物PM10(10微米直径以下的颗粒物)被质疑为标准过低;而PM2.5(即细粒子,粒径小于2.5微米)则尚未纳入监测范畴。PM2.5这个原来只有一小部分专业人员明白的概念,一夜之间变得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从一个侧面说明人们对空气污染的重视前所未有。
其实,如今空气质量较好的一些欧美城市,也曾经历过严重的空气污染时期,其治理经验值得借鉴。美国政府官员和专家称,“云开雾散”需多管齐下,科学标准、立法保障、政府监督一个都不能少。
PM2.5引发强烈关注
虽然PM2.5对大多数人来说听起来是个新概念,但其所代表的内容并不新颖。PM就是英文里的particulate matter,即颗粒物,2.5则是指颗粒物的粒径小于2.5微米。PM2.5的标准,是由美国在1997年提出的,主要是为了更有效地监测随着工业化日益发达而出现的、在旧标准中被忽略的对人体有害的细小颗粒物。从这个标准提出至今,已经有15年的时间了。
“对于北京而言,PM2.5是近日空气质量恶化的重要因子。”国家环保部环境规划院大气部主任严刚说。另一位大气专家指出,中国城市PM2.5污染情况不容乐观:北方城市和区域(如北京及周边省市)PM2.5浓度高达0.08-0.10毫克/立方米,超过美国标准年均限值5-6倍,南方城市和区域PM2.5浓度超过美国标准2-4倍。该专家称,近年来我国区域性灰霾天气日益严重,已经不是完全的自然现象,而是不断增加人为排放的大气溶胶,因此呈现出灰蒙蒙的浑浊现象。在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蒋大和看来,较多的PM2.5、较差的空气扩散环境以及一定量的水蒸气,造就了我们常见的灰霾天气。而这种灰蒙蒙的浑浊现象是居住在深圳等城市里的人再熟悉不过的景观的。不是经常能听到人们感叹,过去习以为常的蓝天白云,已经是难得一见了。
PM2.5的问题在北京爆发,在中国各大城市引起共鸣从而把如何治理PM2.5这一课题摆在了人民面前。
▲北京环境保护监测中心工作人员在调整PM2.5监测设备。
中国各地多举措治理大气环境
中央和各地方政府正在制定的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都把降低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列为约束性指标。各地政府也积极行动起来,提出治理PM2.5的方案和计划。
北京制定空气质量改善目标
北京已制定了空气质量持续改善目标。根据该目标,到2015年,北京空气中PM10和PM2.5浓度将比2010年下降15%,PM2.5浓度降至每立方米60微克。到2020年,北京空气中主要污染物浓度将比2010年下降30%,PM10浓度达到每立方米80微克,PM2.5达到每立方米50微克。2020年后,北京还将持续努力使空气质量继续改善。按照目前治理大气环境的进程,2030年其空气质量将达到国家标准。
为治理PM2.5,北京将出台八项措施,其中包括PM2.5监测站点将增至35个左右。还将建立卫星遥感监测体系,形成地面和立体相结合的空气质量监测网;提前淘汰40万辆老旧车;2015年中心城区公交出行比例将达50%,2020年轨道交通里程力争达到1000公里;以及2015年前,1200家沥青防水卷材、玻璃、陶瓷等企业将退出北京市。
深圳将在珠三角率先发布监测数据
近日,深圳表示将在珠三角率先发布PM2.5监测数据。深圳的具体做法包括:加强机动车尾气污染治理,逐步实施更严格的黄标车限行措施,加快清洁能源替代;进一步推进水污染治理,实现水环境质量显著改善;实施“铁腕治污”,进一步提高企业环保守法意识,持续巩固大运污染源清理整治成果。
另外,据市气象局副局长毛夏介绍,深圳将继续为市民提供高质量常态化的灰霾与环境气象服务,定期发布灰霾监测评价信息,开展灰霾天气的成因分析和跟踪监测,为大气环境治理提供气象决策服务。同时,深圳将进一步组织研发有关技术,提升灰霾天气的预报预警能力,更加准确做出轻度以上(能见度5km以下)灰霾天气预报,更加提前发布中度以上灰霾天气(能见度3km以下)预警。
假以时日中国城市空气污染将会得到解决
由此可以看到,假以时日,包括PM2.5偏高在内的空气污染问题将会得到解决。应该有理由相信,假以时日,我们的城市一定也会像伦敦一样,天越来越蓝,空气越来越清新,我们不但会在发展的数量上,同时也要在发展的质量上达到世界先进国家的水平。
▲英国伦敦告别“雾都风情”。
英国
1.2万人死于60年前“雾都劫难”
痛下决心修订战略严控空气污染
英国最早进行工业革命,也率先遭受空气污染之害。百多年前,伦敦就成为举世闻名的“雾都”,其中固然有自然因素,但人为排放的大量空气污染物是“雾”里的主要成分。1952年12月,伦敦的空气污染终于导致一场严重劫难:连续的浓雾将近一周无法散去,最严重时,伦敦市中心连续48小时能见度不足50米。空气污染导致大量居民健康恶化,据英国爱丁堡大学的研究资料,约1.2万人因这次空气污染事件死亡,生病的人更难以计数。这就是60年前震惊英伦乃至世界的“雾都劫难”。
惨痛的教训,促使英国议会在1956年通过《清洁空气法案》,要求严格控制空气污染,大规模改造城市居民的传统炉灶,减少煤炭用量;冬季采取集中供暖;煤烟污染的大户——发电厂和重工业设施被迁到郊区等。
数十年间,英国不断对这份法案和相关法规进行更新,以确保空气质量得到不断改善。到1975年,伦敦的雾日已从每年几十天减少到15天,1980年降到5天。
2007年,英国修订《空气质量战略》,新增对PM2.5可吸入颗粒物的监控要求。PM2.5是指空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可吸入颗粒物,英国以往把它纳入到PM10颗粒物中,即与空气中其他直径小于或等于10微米的颗粒物一起评估。2007年,全英只有4个自动PM2.5监测站点,到2011年,类似的站点已增至47个。
对于未来的监控目标,2007年的《空气质量战略》提出,在2020年前将空气中PM2.5的年平均浓度控制在每立方米25微克以下,道路等高污染区域不能超出这一上限,而在乡村等空气较好的区域,还会实行更严格的监控规定。
经过多年努力,英国在这方面的排放数值已大幅降低。英国环境部2011年发布的数据显示,2009年,英国PM2.5的排放量与1990年相比下降了55%。
如今的伦敦,已有很多年看不到旧时文学作品中经常描绘的“雾都风情”,偶尔在冬季或初春的早晨才能看到一层薄薄的白色雾霭,空气污染带来的困扰早已消散在每天清爽的空气中。
▲美国洛杉矶美景。
美国
洛杉矶等城市也曾弥漫“杀人尘”
立法重点治理机动车尾气排放
二战后,美国洛杉矶等多个城市曾相继陷入空气污染中,弥漫在空气中的污染物被称为“杀人尘”,使不少人罹患疾病甚至死亡。因此,上世纪50年代后,美国联邦政府针对空气污染问题颁布多项立法和修正案,这是美国控制空气质量过程的基础环节。
1955年,美国出台第一部空气污染治理立法《空气污染控制法》;1965年出台的《机动车空气污染控制法》指出汽车尾气是一个重要的空气污染源。而美国国会在1963年通过的《洁净空气法》则成为最重要的一部空气污染控制法案,该法案首次指出空气污染是跨地区的全国性问题,美国此后开始根据该法案颁布全国空气质量标准。1990年开始实施的《洁净空气法》修正案,也规定了更严格的机动车尾气排放标准,并对189种有毒污染物制定了新的控制标准。
据美国环保署新闻发言人内斯塔·琼斯介绍,颗粒污染物对公众健康影响巨大,从1997年开始,美国将颗粒物细分为细颗粒和粗颗粒分别监测,并设立了一套专门针对空气中直径小于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即PM2.5)含量的新标准。
根据《洁净空气法》,环保署须定期审查空气质量监测标准。2006年,美国环保署针对PM2.5标准进行了最新一次修订,规定全美无论在城市还是乡村,任一地区、任一24小时周期内PM2.5最高浓度由先前的每立方米65微克降至每立方米35微克,而年平均浓度标准则是每立方米小于等于15微克。
加州理工学院空气污染问题专家迈克尔·霍夫曼教授说,在美国空气污染最严重时期,不少没有吸烟等不良生活习惯的人都会患上严重肺部疾病,而针对PM2.5等空气污染物的相关研究和标准制定是美国治理空气污染的科学保障。
在此基础上,联邦各州实施各自的治理计划是美国空气污染控制的重要步骤。琼斯说,根据环保署制定的多项标准和政策,美国各州必须定期提交空气质量“达标”的详细实施计划。
上述的内容显示,立法是美国治理PM2.5的核心步骤。另外,美国认识到空气污染是跨地区的全国性问题,因此颁布了全国空气质量标准。另外,美国联邦各州实施各自的治理计划是美国空气污染控制的重要步骤。根据美国环保署制定的规定,美国各州必须定期提交空气质量“达标”的详细实施计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