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驱逐者纪念堂
时间:2010-08-20 来源:中国风景园林网 作者:
"被驱逐者纪念堂"是悼念二战期间,被维希法国政府驱逐至纳粹集中营最终丧生的法国平民。在1940至1945年间,大约有16万法国平民被驱逐至纳粹集中营,其中8.5万人是政治活动家、抵抗战士、同性恋者和吉普赛人。另外,7.6万人是犹太人,包括1.1万名儿童。被驱逐出境的人当中,最后只有约2500人幸存下来。
纪念堂位于法国巴黎中心区西堤岛(Cíte)的最东端。著名的巴黎圣母院就位于该岛。纪念堂的主体在地面以下,基址原是一座停尸房,与巴黎圣母院的地窟相邻。地面有一座朝面向塞纳河的安静花园。
建筑由法国现代建筑师、作家、教师以及城市规划师乔治·亨利·Pingusson设计。Pingusson设计了一个空间系列,将周围的世俗环境向纪念性空间转换。他采用狭长的下沉空间来传达一种幽闭恐惧的感受。
在地面的花园中,我们仅看见两处位置对称的楼梯通道,引导参观者下行。狭窄的楼梯只能容一个人通行,它把人们引向一座近似三角形的下层式中庭。中庭四周都是高大厚重的混凝土墙体,墙壁没有丝毫的缝隙,如同整块岩石直接开凿而成。据说当年建筑师从法国各地收集小石子,然后将它们研磨粉碎,制成混凝土原料。楼梯正对着的,是一个紧贴地面的低矮洞口。洞口前面矗立着一道象征荆棘的黑色铁栅栏门,似乎阻挡所有想从这里逃离的人。穿过它能就是塞纳河,这是通往"另一个世界"的唯一开口。
两座楼梯中间夹着两块悬挑起来的巨石,巨石中间的豁口是纪念堂的唯一通道。纪念堂里面有一个主室和若干个配房。挤过通道我们来到纪念堂的主室,这是一个六边形的封闭空间。墓室正中的地板上有一块圆形的金属牌匾,上面镌刻着:"他们沉入了地球的嘴中,他们再也没有回来"。金属牌匾中心是一束摇曳不定的微弱孤灯,象征"永恒希望的火焰"。
墙面上部刻着法国诗人、抵抗运动成员罗伯特·德斯诺斯(RobertDesnos)两首诗的片断。德斯诺斯自己就是一个被放逐者。前面几句是诗歌《地下》的最后一节,为1942年法国国庆日(BastilleDay)在巴黎匿名发表。另一首为诗歌"憎恨战争的心"。
我如此地梦想着你,
我如此地远行,
如此地热爱你的影子,
然而你留给我的却那么少。
所有这一切对我来说仍是阴影中的阴影
比阴影还要暗淡上百倍
这种阴影将不断的侵入你
阳光灿烂的生活。
主室前面是一个长长的走廊,狭窄墓道两侧的墙壁上点缀着20万颗水晶,它们被光线照耀得通明,这就是被驱逐的无名者墓碑。墓碑上刻着“纪念沉睡于黑夜和迷雾中的20万落难者,他们被驱逐出法国,最后在纳粹集中营遭受迫害”。
其中一侧配房,墙上嵌入黑色三角形,刻有死亡集中营的名称,并储藏那里的土壤以及部分受害者的骨灰。墓室出口上刻着警句:“宽恕,但永不忘却!”。这在所有纪念纳粹迫害者的网站上都能见到的。
1962年,纪念堂落成典礼由戴高乐总统亲自揭幕。在纪念堂对外开放的那年,法国幸存者协会编写了一本手册,书名为《网络的记忆》。这本手册描述了一种有如地窖般的回忆,"掏空的圣岛,我们民族的摇篮,它体现了法国的灵魂――一处精神的居所"。
"被驱除者纪念堂"体现了集中营的所有特征:走道狭窄、楼梯局促、大门沉重以及视野受到局限只有局部天井,根本无法看到室外。这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纪念碑,它的诗化的表现比简单罗列的事实更接近历史的真实,也更具感染力。
建筑师Pingusson曾追随勒·柯布西耶,后来他发展出自己的Paquebot风格(分组船风格)。这是基于柯布西耶的想法,他设计的公寓楼就像一艘行驶的浮动客轮。Paquebot的主要成就在二战以后,他为受战争破坏地区进行重建,如摩泽尔省、洛林和萨尔地区。Paquebot规划设计了大量工业城镇。他设计了圣-特鲁佩斯(St-Tropez)的(1931-1932)HotelLatitude43酒店,现代艺术家展亭(the Pavillon des Artistes Modernes),参加了巴黎博览会的设计(1937年拆毁),并与柯布西耶合作设计Briey-en-Forêt的卫星城(1953–195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