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屋顶绿化与节能专委会 >> 行业新闻

公共空间语言景观研究受越来越多学者关注

  作为近年来应用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领域的热门话题之一,语言景观研究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围绕语言景观研究的问题,记者采访了相关学者。在受访学者看来,语言景观研究可以通过实证数据为语言政策的制定和调整提供参考,已展现出巨大的研究潜力。

  语言景观内涵和外延不断扩大

  语言景观研究以标牌上的语言文字为切入点,探究语码选择所反映的语言意识形态和社会现实。浙江大学外国语言文化与国际交流学院副教授尚国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街牌、路牌、楼牌、广告展牌等标牌上使用的语言文字五花八门,排列组合也形式多样,看似杂乱无章,实有内在规律。语言景观研究关注的焦点是标牌上语言文字所承载的社会意义,注重挖掘语言选择背后所蕴含的语言权势、社会地位、身份认同等问题。这种视角与以往标牌研究中考察文字的规范性、外语的正确性等的研究范式是很不相同的。

  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副教授祝晓宏说,随着时代的发展,语言景观有了更新的语言介质,也包括涂鸦、电子广告牌、移动广告牌、网络视频广告等。因此,应该抓住语言景观的语言学特质,从更概括的层面上界定语言景观,只有这样才能赋予该领域更广阔的学术空间和更大的学术价值。

  随着研究的发展和深入,语言景观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不断扩大。云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李丽生对记者介绍道,语言景观的研究内容已不再仅局限于对书面语言和多语言的研究,而且包括影像、照片、音乐、涂鸦、食物、服饰、建筑物等多模态的研究,有的研究甚至把对公共空间里存在的气味、人身体上的文身都作为研究内容。

  了解语言生态真实状况

 

  在尚国文看来,语言景观研究在帮助人们了解一个地区的语言生态以及各语言族群之间关系的同时,也可以通过实证数据为语言政策的制定和调整提供参考。语言景观研究最重要的价值可能就在于通过现实环境中的语言现象,来揭示隐性的语言意识形态和不平等,从而提高人们关注弱势语言命运、维护少数语言族群权益的意识。他举例道,少数族群语言在公共空间中呈现的多寡是其活力水平的标志,语言景观研究所揭示的问题丰富了学界对少数族群的研究。

  “语言景观研究有多方面的价值和意义。”祝晓宏告诉记者,在方法论上,它为研判语言生态、透视语言政策提供了视窗,借由语言标牌中目标语言的数量、频次、序位、大小等信息来描写公共场所的语言使用情况;在语言观上,它打破了语言的口语和书面语二维对立关系,提醒人们注意语言的多维存在形式。语言景观研究唤醒了我们对视觉化语言符号资源的重视,拓宽了语言研究的范围。

  “语言景观研究是了解一个地区语言生态真实状况的有效途径。”李丽生认为,语言景观研究可以反映一个地区对国家语言文字及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政策的贯彻实施情况,因而对语言政策理论与实践具有积极的反馈作用。

  研究呈现跨学科特征

  祝晓宏表示,近年来国内语言景观研究迅速发展,不仅介绍、评述了国际语言景观研究最新进展,还立足中国展开实证调查,促进了语言认同和构建和谐语言生态。谈到面临的挑战与不足时,他认为语言景观研究存在的问题主要还是研究方法上的:因缺乏一致的编码框架,对于拍摄到的语言标牌无法达成标准化的标注意见,资源库搭建的基础工作也只能各自为政,限制了大规模比较研究的开展;当前的调查对象主要集中在一线城市,小城市乃至农村地区尚未充分展开。

  当前,语言景观也受到符号学、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等诸多学科的关注,其研究范式也日益体现跨学科特征。因此,尚国文认为,未来的语言景观研究在立足语言学分析的同时,也应该积极吸收其他学科的理论和研究成果。另外,研究者在分析标牌上的语言分布时,应尽量辅以访谈、问卷调查等研究手段,获取读者对于标牌语言的感知态度以及标牌创立者和管理者的真实意图,为语言景观的解读提供更加可信的证据。

  “语言景观研究还在升温,可以预见有更多其他学科背景的学者将会关注这一领域。”祝晓宏建议研究视角还需要进一步拓展。例如,需要思考语言景观与母语教育、外语学习的关系,语言景观与语言经济、旅游消费的关系,语言景观与语言资源的关系等。

  对于推进语言景观研究,李丽生提出,鼓励更多其他学科的学者参与研究;探究适合我国语言景观特征研究的理论框架与方法路径;加强对城镇化发展地区、陆地沿边开放边境地区、使用多语言的少数民族城镇地区,以及一些少数民族脱贫搬迁社区的语言使用和语言生态状况的研究;应该注重对所获物质语料的保存,建立语料库。

 

 

 

 

 

友情链接

通讯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三里河路9号建设部南配楼3层1321(100037)

电  话:010-52919059-8007  联系信箱:wdlhzwh@sina.com 

版权所有: 中国屋顶绿化与节能专业委员会 京ICP备1600497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