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屋顶绿化与节能专委会 >> 行业新闻
南京海绵城市最新规划出炉 2030年城市建成区八成以上面积达标!
“你在 家 门 口 看 海 ”“ 呼 个 嘀 嘀 打 船 ”…… 一 直 以 来,这些“玩笑话”或多 或少透露着人们对城 市内涝的无奈。近日, 华北、黄淮中东部、东 北地区南部等出现强 降雨,京津冀等地迎来 今年入汛来的最强降 雨。一时间,全国许多 城市陷入内涝,平衡水与城市的关系 已成发展的当务之急。
违背自然规律是元凶
6月23日,保定、石家庄等地遭受 暴雨袭击,保定市区和曲阳县等地出 现冰雹。6月24日,湖南、贵州、云南多 地出现暴雨、大暴雨。其中,湖南中部 一带出现强降雨,444个乡镇超过100毫 米,达到大暴雨量级。强降雨造成江河 水位上涨,城市出现严重内涝,农田、乡 村被淹。 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副 教授李迪华表示,造成逢雨必涝的主要 原因是,城市建设中没有尊重自然地 形。改革开放后,城市建设推行“三通 一平”,即水通、电通、路通和平整土 地。平整土地实际上就破坏了利于自 然排水的地形。比如,南京、苏州、武 汉等城市过去几年发生的洪水内涝, 就是因为破坏了自然地形,没有构建 合适的城市雨水系统。 为解决“逢雨必涝、雨后即旱”,近 年来,“海绵城市”作为新一代城市雨 洪管理概念被提出,即城市要像海绵 一样,遇到雨水时把它们吸纳起来,缺 水的时候再吐出来利用。让城市绿 地、公园、道路、广场、公共建筑、住宅 小区等在内的建筑都将像“海绵”一样 会“呼吸”。届时,整个城市将建立
“渗、蓄、滞、用、排”等多种生态化技术的 新型城市雨水处理系统,将近 8 成雨水 留住。
2030 年,80%的城市如海 绵般呼吸
海绵城市要解决的问题可以归纳为 “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 热岛有缓解”。早在 2012 年,海绵城市 的概念被首次提出,2015年出台的《关于 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的指引 下,各地加快升级城市排水系统的步 伐。国家要求,2020年,20%的城区要达 到 海 绵 城 市 的 要 求 ,2030 年 要 达 到 80%。迄今,全国有重庆、济南、武汉、福 州等 30 座海绵城市试点城市。海绵城 市项目的实施,在缓解城市内涝、消除水 体黑臭方面已见成效,一些城市经验值
得借鉴。 苏州有一种“会吸水的路”, 这种新型透水路面具有良好保水 性和空隙率,还能降温降噪。此 路每平方米每分钟可消化7000毫 升降水,这意味着3小时内降雨量 达100毫米以上,路面照样不产生 径流。北京建筑大学环境与能源 工程学院院长李俊奇表示,这种 新型路面可降低储留水的峰值, 延缓峰值出现的时间,城市建设 可以参考,但对高强度的暴雨防 御作用有限。此外,浙江沿海地区,地 势平,强降雨多,在治理中提 出了“洪水高速路”概念,平时 是高速公路,强降雨就变成防 洪通道。 重庆悦来新城有山地城 市的典型特征:高差大、山水 生态空间足、雨急坡陡径流 快、土薄高湿持水难。经规划 后,利用径流通道串联山系、水系、绿 系,将主城区划分为海绵涵养区、海绵 缓冲区、海绵提升区和海绵修复区4个 海绵功能区,分别提出管控指引。目 前,海绵城市试点建设面积约18.67平方 公里,辐射万州、璧山、秀山3个辐射带。
因地制宜地恢复海绵属性
海绵城市不仅是针对内涝,还包括
水资源、水环境、水安 全、水生态等方面,其 内涵远大过于当下的 概念。李俊奇表示,在 海绵城市预景良好的 当下,其建设与要求仍 有距离,首先是技术原 因。施工质量精细化 程度不够,且没有系统 性。比如,造成内涝的 原因是管网不健全,标 准低,衔接不到位。大多数城市 管网承限期是5年,在承限期内, 雨才能排放,超过承限期就会发 生洪涝,但许多城市的管网早就 超过承限期,仍在继续使用。 其次,管理缺乏全局观念。 顶层规划设计中,水利、排水、园 林和市政等部门配合不够,在管 理中,一些规划标准低,缺乏大排 水通道。加之建设不到位,很多 河湖、湿地、林地被侵占为开发 区,而且公众认识和接受程度也有 待提高。 海绵城市适用于任何 土壤和气候条件,无论南 方还是北方,城市还是农 村。比如,西部干旱地区, 应以雨水回收利用为主; 山区以控制水土流失为 主;地下水干涸地区,则要 考虑雨水下渗、回收利用 及内涝控制等多重问题。不过,要 尽可能减轻内涝,李迪华表示,需 结合城市建设及当地降雨特征采 取配套措施。我国大部分地区属 于大陆性季风气候,强降雨多,恢 复城市海绵属性,最大程度低降 低其对居民生产、生活的影响,而 对强降雨造成的洪涝,除海绵城 市建设,还要采取蓄洪、排洪等方 式。▲
更多>>政策法规
更多>>合作单位
- [10-11]中央新影集团
- [10-11]北京多采多宜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 [10-11]北京宝莲纳新材料技术有限公司
- [06-07]云南福美环保材料有限公司
- [05-31]浙江新四季园林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 [05-24]浙江省农业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