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言■
在面对“北上广”巨大的生活、工作压力,选择了逃回二、三线城市的人,发现二、三线城市的生活也并非想象中的那般惬意,于是,他们又打点行装回到北上广。在一线城市工作过的人,虽然面临着高昂的房价,无处不在的户口歧视,但往往回到家乡后无法适应城市间的巨大落差。返回北上广是比逃离更艰难的决定,它或许是年轻人走向成熟的标志,但也或许只是成长路上继续幼稚的一个缩影。
■适合自己才幸福■
北上广,适合自己才幸福
经济压力小了,满足不了精神需求。在大城市,房子贵、交通难、生活烦,票子却不够花,成为很多身处“北上广”的人逃离的理由。那么,节奏缓慢、房价相对低廉的二、三线城市,真的就是“世外桃源”吗?原以为在小地方生存,压力会更小、过得会更舒服,但事实或许并非如此。小地方物价低,但收入也低;小地方生活比较单调,远没有大城市丰富多彩。有了大城市生活经历、重新回到二、三线城市的“都市人”,感觉又跳进了一个“围城”。专家表示,年轻人“逃回北上广”是一种人生围城的无奈。在一线城市,人们尽管背负着经济压力,却能满足一种无法替代的精神需求。这不仅在于大城市拥有更多电影院、文化馆、健身房等场所,也在于大城市更加开放、更加包容,人们在这里可以找到更多价值观相近的群体,在经济高速发展中免于沉陷精神荒漠。 [全文]
“逃离逃回”为哪般?
这两年,有关逃离“北上广”的话题引起了社会关注。最近,逃回“北上广”的话题又引发了热议。年轻白领在逃离“北上广”后,因为难以适应二三线城市讲人情拼关系,又竞相逃回“北上广”。(10月27日《人民日报》) 年轻白领逃离“北上广”,有现实原因。“北上广”这类大城市生活成本高,人才济济,竞争激烈,工作节奏快,精神压力大,身心疲惫,于是,回到小城市的家乡,寻觅宁静悠闲的港湾。重返“北上广”,也有现实原因。虽然生活成本低,但收入也不高,收支相抵, [全文]
就这样……
漂着的“北上广”
“北上广”,居不易。高房价,高物价,人情冷漠……让漂在“北上广”的外地人思乡情浓,喊出了“逃离北上广”的口号,国内的媒体,大多轰轰烈烈地渲染过这股热潮。
“回不去”的故乡
可最近舆论似乎翻了个个儿,“逃回北上广”成了众人热议的话题。因为逃离的人,回到故乡二三线城市工作,却发现自己并不适应:在一个熟人社会,做事更要讲关系、论人情,发展或许更难,价值观的冲突或许更大。
对手:打拼北上广还是回家乡
坐火车、乘汽车、搭飞机,今年春运客流再创新高,首次突破30亿人次,达到了31.58亿人次,相当于全国所有人平均迁徙了两次还要多。过春节,无论怎样我们都要买上回家的票[全文]
■ 进出“北上广”一个永远的话题■
“逃离”北上广
在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打拼数年后,不少年轻人重新选择到二、三线城市发展,被舆论称为“逃离北上广”。这个群体虽然还不算庞大,但和多年来人才流动的潮流“奔向北上广”形成鲜明对比。
无论是“逃离”,还是“奔向”,都仅仅是年轻人的选择吗?这些现象的背后到底有哪些经济、社会因素驱动?记者进行了调查采访。[全文]
“逃回”北上广
人生处处是“围城”。原以为在小地方生存,压力会更小、过得会更舒服,但事实或许并非如此。小地方物价低,但收入也低;小地方生活比较单调,远没有大城市丰富多彩。有了大城市生活经历、重新回到二、三线城市的“都市人”,感觉又跳进了一个“围城”。一些专家表示,年轻人“逃回北上广”是一种人生围城的无奈。在一线城市,人们尽管背负着经济压力,却能满足一种无法替代 [全文]
■“逃回”&“逃离”■
■打拼“北上广”,还是留家乡?■
“家乡,一切都让那么熟悉亲切!只有在外地待过才能感受到家乡的温暖。”当记者问起供职于长沙一家私企的白宇,如果再做选择,是去北上广工作还是留在家乡时,他很肯定地回答:“当然是家乡。家乡既有天时、地利,更有人和的情感因素。”从最近发布的城市幸福排名指数来看,北上广往往不在其列,至于其中的具体原因中国城市发展战略研究会副会长易鹏认为大城市病夺走了……[全文]
“逃回北上广”是城市反思的一面镜子
最近,网上流传一个桥段,“哥还在犹豫要不要逃离北上广,人家已经开始逃回北上广了”。短短两年间,从因为高房价、高物价、快节奏而逃离“北上广”,到逃回“北上广”继续打拼,这场人才资源的“折返跑”着实颇有戏剧性。
这其中,变化的不是城市,而是人们的心态。一番归去来,城市白领们终于体会到“人生何处不‘围城’”的苦涩。当初在大城市,房子贵、交通难、生活烦、票子不够花,成为很多身处“北上广”的人逃离理由。但真的身处二三线城市,才发现这里远非梦想天堂:小地方物价低,但收入也低;生活比较单调,远没有大城市丰富多彩,于是见过大城市生活五彩斑斓的白领一族,发现自己再也无法适应;更要命的是,小地方是典型的“熟人社会”,做事要讲关系、论人情,发展或许更难。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