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地下管线是城市重要的基础设施,是城市各功能区有机连接和运转的“生命线”。城市地下管线规划管理是对社会公共建设、公共利益、地下空间资源的管理,是政府公共管理的范畴。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城市地下安全问题暴露出来,迫切要求尽快提高我国城市地下管线规划管理水平。但2013年11月22日青岛东黄输油管道泄漏爆炸事故被国家安监总局定性为重大责任事故。事故暴露输油管道与城市排水管网规划布置不合理等诸多问题,引起了公众对身边地下潜在危险的担忧。
 地下管线·地下规划的警钟?
2013年11月22日凌晨2时40分,中石化青岛开发区输油管线发生原油泄漏,10时30分左右发生爆燃。爆炸事故迅速的引起了国内民众的关注,大家开始意识到输油管道、排水网管等潜藏在地下的危险。
 
青岛油管爆燃再敲城市地下规划警钟

11月22日凌晨2时40分,中石化青岛开发区输油管线发生原油泄漏,10时30分左右发生爆燃。据现场指挥部消息,截至24日13时,现场搜救又发现死亡4人,死亡人数增至52人,其中4具遗体暂未能核定身份,经投报和排查,失踪人数11人。现冒雨搜救仍在紧张进行中。燃爆部分区段场面复杂且尚存可燃气体,影响清理进度。因电缆影响施工,线路停电影响着周边社区供电,13时起逐步恢复送电。

这次事故是天灾,但细想一下也有人祸的因素。对于输油管道来说,定期的检查是必不可少的,就像铁路巡线工一样要定时定期地一寸一寸地检查。从爆炸现场的一张图片中可以看出,爆炸炸开了地表露出了沟渠,管道井高度为1米左右,其上面覆盖的水泥板已被爆炸波掀开。从中可以看出,管道巡查条件很艰苦,巡查工难以在管道井中直立行走,这就增加了巡查的难度…… [详细]

地下管线·我们的地下安全吗?

数据来源:中国城市规划协会地下管线专业委员会 (何籽/图)

 

数据来源:同左

生命线、生病线、夺命线 中国城市地下管线事故报告

2009年-2013年直接因城市地下管线事故而产生死伤的事故案例共27起,死亡人数达117人。单就致死伤的地下管线事故而论,呈逐年增多趋势。 75起典型管线事故发生后,展开问责并将结果公布的仅有一成左右,至于从机制、法律等层面根治管线事故的寥若晨星。目前,尚有逾60%的城市未进行地下管线普查。

这是城市的“生命线”——给水、排水、燃气、供热、电力、电信、工业及其他,八大类管线绵延地下数百万公里,为城市输送着物质、能量与信息。 这也是城市的“生病线”——泄漏、火灾、爆炸、坍塌、内涝、断气、断水、断电,乃至夺命,错综复杂的地下王国尽显仓皇。 [详细]

据专家介绍,一般城市地下管线包括供水、排水(污水、雨水)、燃气、供热、电力、通讯等。所有维持城市功能正常运转的大通道,都是通过地下管线实现的,是城市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地下管道错综复杂,其中危险系数最高的当属燃气、电力高压线、输油管道。现在就一起来看看我们所生活的城市地下究竟安不安全。
城市“地下”为何如此脆弱

6日上午10时许,郑州市紫荆山路与顺河路交叉口西北角一处热力管道发生爆裂,水柱及蒸汽烟雾喷出几十米高…… [详细]

 
城市地下管线危机有几重?

近年来,城市发展迅速,向外扩张,城市管线的建设几乎没有中断过。往往新区道路各种管线都预先铺设…… [详细]

媒体称北京距离上次地下管线普查有27年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院原院长刘铁民介绍,油气管线破裂主要是受到自然灾害或人为外力的影响,尤其是人为因素防不胜防…… [详细]

应改变地下管线的现状

地下管线复杂,各种管线挤在一起,且部分管道被占压等现象,绝非青岛市的黄岛所独有。在大大小小的城市里…… [详细]

 
一些城市地下管线成安全管理灰色地带

就地下管线安全问题,记者采访了多名专家,他们认为,城市管网建设“重地上、轻地下”已成顽疾…… [详细]

地下管道规划维护不当 小隐患变大灾难

青岛输油管道泄漏爆燃事故已被认定为“一起十分严重的责任事故”,主要原因涉及地下管道规划维护不当…… [详细]

四问中石化青岛管线爆燃

针对此次事故暴露出来的突出问题,国务院事故调查组组长、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局长杨栋梁给出如下结论…… [详细]

我们所生活的城市一直在发生各种各样的安全问题,我们的地下早已经不安全,针对部分地下安全问题我们也做相关的专题,这些问题都与城市地下安全问题密切相关。其中,包括了城市排水问题,下水管道规划设计不合理;各种原因而产生的城市地面塌陷问题。
 
往期专题:我们的城市正在塌陷

地面塌陷处均是道路结构以下有地下人防工程、地下管线工程、道路建设工程和地下基础设施等道路路段。

一些专家和市民认为,屡屡发生的悲剧拷问着城市基础设施的质量和管理水平,市政部门应更加重视人们生命的价值,在规划设计和建设上尽可能周全细致、保证质量,不能把事故原因都归于“意外”,如果始终没有人为“走路死”负责,那么城市质量就难尽快提高…… [查看专题内容]

 
往期专题:逢雨必涝,城市如何才能不“看海”

入汛以来,多地出现强降雨,让一座又一座城市陷入内涝之困。城市排水防涝再成焦点。

2013年7月12日,住房城乡建设部下发通知,要求各城市编制并报送城市排水(雨水)防涝综合规划,2014年6月30日前,各省、区、市住房城乡建设部门要将各城市排水(雨水)防涝综合规划报送住房城乡建设部。同时,住房城乡建设部此次还专门印发了…… [查看专题内容]

地下管线·我们怎么做?
上部分内容总结了我们所面临的地下安全问题,但我们今天重点讨论的是城市地下管线规划问题。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便是城市地下管线的规划和设计,但是却一直未能引起广大民众的注意。爆炸事件的发生给我们敲了一个大警钟,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城市地下管线的规划设计体制,以及存在的问题吧。
 

目前,城市地下管线规划设计主要通过各基础设施的专项规划和管线综合规划来进行。专项总体规划先做,一般由规划部门和管线管理部门合作完成,比如城市燃气总体规划,由规划院与燃气公司配合完成,要在图中确定气源、输气干管、用气区域等。

第二个阶段的工作就是“城市管线综合规划”,它通常由规划部门单独完成。

 

首先现场勘查,定性确定现状管线种类及概况,然后以城市道路规划图为基础,通过管线普查图、城市管线竣工档案等获得现状管线资料,绘制在图上。然后进行管线的规划,包括所有地下管线在道路上的平面位置、管线的尺寸、排列顺序,排水管线还要进行水力计算,确定管径,各个检查井的高程。

在道路的交叉口还要进行管线竖向设计。

①现状管线调查难

道路下的管线日趋复杂,进行管线规划前必须全面收集现状管线资料。而现状管线资料无非来源于现场踏勘和图纸。现场踏勘只能查清一部分管线,还无法知道管线的高程、走向等详细情况。图纸调查是目前主要的方法,首先可以参考老版本的规划图,另外竣工图是最准确可靠的资料,还有一个不太可靠的来源就是施工图纸,因为施工图并不能证明管线已经施工,而且在施工中会有变更。

 

这些资料的调查说来容易,其实是非常耗费精力,市政管线7种,单位之间协调不到位,图就很难调来。

②除给排水外其它管线基本无规划

目前的管线综合图纸,仅对给排水管线进行了系统的管径、高程、流向等技术计算,其它管线仅仅规划了平面位置及道路交叉口竖向规划。

其实,除给排水以外的专业管线也有专项规划,只是这些规划由不同专业部门掌握,不会随便提供给规划设计院,对于规模很小的工程,设计人员往往疏于联系,不向单位进行调研的申请,专业部门更不会主动将他们的规划告知设计人员,造成了信息的隔阂。这样,就降低了管线综合规划图的含金量,只能算作排水规划加管线位置规划,不能叫综合规划。

 
③道路无人统管,所做的变更互不知道

道路上的问题不得不提,因为城市管线就埋在道路下方,如果道路发生了变化,势必影响到下方的管线。而原先的设计模式是某个设计人员进行道路规划设计,他就会根据经验去寻找最新的相关规划成果,如果经验不够丰富而忽略了一些因素(如另外的设计人员所做的变更),就会导致他的规划版本不是最新的。这个问题在我们院过去经常发生,经常导致管线设计人员返工。

④设计人员分工不细

过去受城建资金限制,指令任务修建道路通常只修建给排水管线,所以一般由给排水专业人员来进行地下管线的规划,非给排水专业进行设计时较为吃力,因为他们没有进行过给排水系统的学习与专业的培训。 (来源:互联网)

地下管线·他们怎么做?
城市湖泊的管理与保护继续加强,而武汉针对此次填埋事件实施了各种措施,其中之一,就是决定增设“湖长”管理湖泊。你又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设立“湖长”是否有必要,参与到讨论中来吧!
美国   施工前打“811”查线

美国也曾经饱尝野蛮施工损坏“生命线”的恶果。统计数据显示,近20年来,全美地下管线系统损坏事故中,有三成以上是因挖掘不当造成的。美国管道与危险品安全管理局因而痛下决心制定了一系列制度,鼓励所有相关机构自发合作,减少破坏性事故。为此,美国各州都成立了相应的一呼通中心,为两者搭建沟通平台。预防挖掘事故的首要措施在于,施工方与一呼通中心取得联系,这样双方都能充分了解挖掘地的相关情况。

 

近两年来,管理局简化了一呼通中心的联系流程,管线挖掘者只需拨打811专线,便会自动转接到相应地区的一呼通中心。目前,管理局正在维吉尼亚州试运行全球卫星定位系统,以进一步提高一呼通中心的通信质量。

美国法律规定,由于无法避免管道通过居住区,如家用天然气和车辆加油站等,所以所有天然气和电缆布设位置,必须详细报告给政府相关机构。美国对人为因素造成的事故处罚也相当严厉。

1999年6月10日,美国西雅图郊外的奥林匹克公司炼油厂的油气管道发生爆炸,不仅污染了水源,还造成正在附近嬉戏的3个青年死亡。经过调查,2002年12月,西雅图刑事法庭对奥林匹克公司处以1.12亿美元的罚金,创下了历史纪录。

加拿大   靠近化工厂不能建住宅

自1984年印度博帕尔化工厂泄漏事件后,各国对早已建成且无法搬迁的化工设施周围兴建居民区、工业区,有严格的限制。

 

以加拿大为例,不同的地块用途各异,工业用地只能用来建厂房,危险行业用地才能用来建危险品仓库、工厂,而非住宅用地决不能用于建住宅。地块用途的改变要经过综合评估、议会表决等复杂手续。

日本   危险品管线周边严禁施工

日本对地下管线的管理相当严格。以丙烯这个被列入一等危险品的化学气体为例,从管理到运输涉及七项法律法规。与此同时,包括丙烯在内的一些危险品地下保存管道,按照规定必须埋在地下至少1.2米深处。距管道约0.5米的范围内原则上禁止施工,如果必须施工时,则要对地下管道所在位置进行清晰标示,并做好防备措施。

另外,日本很早就开始建造地下综合管廊,1963年就专门制定了《共同沟法》。共同沟其实就是一种地下隧道,它犹如一个大口袋,将各种公用管线收入袋中,同时留有供检修人员行走的通道。有了它,不用挖掘道路就可以对管廊内的各种管网进行检修和铺设。(来源:扬州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