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保障性住房是指政府为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所提供的限定标准、限定价格或租金的住房,由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和政策性租赁住房构成。

  按照“出手要快、出拳要重、措施要准、工作要实”的精神,保障性住房建设在全国火热展开。而近日保障房建设的全面提速消息的传出,使得保障房话题再一次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这样快速的的建设是否会是“大跃进”的重演?地方政府是否有能力给予保障房建设足够的支持?保障房是否如其名真的有保障?让我们来共同关注!

建设部:9000亿住房保障投资计划启动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有关负责人11月12日表示,今后三年内要新增加200万套廉租房、400万套经济适用房,并完成100多万户林业、农垦和矿区的棚户区改造工程,总投资将达到9000亿元,平均每年3000亿元。

保障房启动“十二五”规划

  住建部、国土部、发改委等6部委联合发文,要求各地做好2010~2012年保障性住房建设规划和“十二五”住房保障规划编制工作。

全国保障房开工率已达百分之九十八

  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10月10日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9月底,全国城镇保障性住房和棚户区改造住房已开工986万套,开工率98%。与8月底相比,本月开工118万套,开工率提高了12个百分点。

居者有其屋 中国保障房建设将借鉴新加坡模式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有关负责人11月12日表示,今后三年内要新增加200万套廉租房、400万套经济适用房,并完成100多万户林业、农垦和矿区的棚户区改造工程,总投资将达到9000亿元,平均每年3000亿元。

各地保障房建设

南京规模最大保障房规划出炉

  12日,位于栖霞区马群街道的幸福城居住区项目规划在南京市规划局网站上进行公示,该项目总用地面积629676平方米,规划建筑面积120万平方米,为南京迄今规模最大、配套设施最完善的保障房居住区。 ……

青岛2011年保障房规划出台

  2011年青岛三区五市保障性住建设任务出炉。 年底前,市区要力争配租配售保障性住房9000套以上。其中,市南区6月底前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不少于1636套,其中,公共租赁住房779套(其中廉租住房203套,低收入夹心层家庭住房576套),经济适用住房857套;6月底前开工建设限价商品住房不少于385套。已开工保障性住房项目,要在项目开工后12个月内主体封顶,24个月内竣工。 ……

舟山住房保障规划将出台 以“住有所居”为目标

  “十二五”期间,我市将全力加快建立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和公共租赁住房“三房一体”的住房保障体系,总数将达5000余套(户)。
  其中全市计划新增廉租住房保障家庭1000户以上,新增经济适用住房2200套以上,新增公共租赁住房2800套以上。同时适当放宽廉租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保障对象的申请条件,适当调整廉租住房租金补贴标准 ……

闽出台住房城乡新规划 保障房建设将扩至建制镇

  日前福建省出台了《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明确到“十二五”末,保障房覆盖面将达20%左右,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问题将基本得到解决。
  据悉,在2015年末前,福建省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将实现应保尽保,而保障房覆盖面将进一步扩大,包括城市中等偏下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新就业职工和有稳定职业并在城市居住一定年限的外来务工人员等,都可申请保障房。 ……

保障房建设难保障

  保障房的建设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中,国家和地方政府不遗余力的推动,让保障房的建设都在飞速的发展当中,然而在这种发展的背后却也难免存在着一些问题。随着保障房建设的日益深入,突显出来的问题也将越来越明显,我们不得不更加关注保障房的发展状况,它是否能真的有足够的保障?

住建部专项督察:保障房跃进隐现设计缺陷

  据一位知情人士介绍,根据住建部检查反馈的信息来看,地方政府的保障房质量问题主要源于两个方面,其一是中小户型的保障房设计水平偏低,之前很多设计单位多为商品房规划设计,在小户型的设计规划中经验不足;其二,保障房建材质量难以保证,在工期的催迫下,易产生粗制滥造。>>>>

人大盯住重大公共投资 称保障住房规划不够严谨

  保障房建设项目痼疾未除,教育、卫生优先性有待体现,技术改造、科技创新缺乏持续动力,农田水利建设存在诸多薄弱环节。10月28日结束的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审议了全国人大常委会专题调研组关于部分重大公共投资项目实施情况的跟踪调研报告。>>>>

专家析保障房多选址偏远 应避免规划成应景工程

  (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袁锦富说,现在保障房选址偏远,尤其是大城市。像北京的天通苑、回龙观保障房小区,居民从居住地到城区,单程20公里,时间两小时,交通成本大。
  他说,当下保障房多集中建设,造成低收入群体空间积聚,强化社会各阶层分化,引起社会问题。同时,保障房缺乏配套。一些经适房小区空置率高,就是因为无配套,居民只能返回老城租房住。
  袁锦富分析说,“保障性住房的宗旨是保障生活。不仅要解决住的问题,而且要保证低收入者谋生环境。应在原有社会空间,建立一种秩序的平衡,而居住的分异则会剥夺穷人的挣钱机会。>>>>

谁来保障住房规划的严肃性和科学性

  近日,住建部等六部委联合下发《关于做好住房保障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明令各级地方政府编制两个规划:2010-2012年保障性住房建设规划和“十二五”住房保障规划。
  相对于其他诸多调控政策,此“通知”颇为另类。此番单单要求各级政府编制住房保障专项规划,足见中央对住房保障的重视程度。商品住宅开发能为地方政府带来土地出让金和税收收益,而搞住房保障却要地方政府投入资金,所以若无中央的强力督促,多数地方政府建设保障性住房的积极性较低。 >>>>

保障房“攻难克坚”之秋 三大政策仍未充分利用

  “全国保障性住房建设开工进度总体推进良好。截至8月底,一些省份已完成了全年的开工任务,全国除西藏以外保障性安居工程开工率达到86%。行百里者半九十,这剩下的14%离完成全年的任务似乎近在咫尺,但也是难度最大的。” >>>>

保障房规划设计之问

  4月10日,深圳市第二次保障性住房申请受理初审合格家庭公示期正式结束,在为期15天的公示过程中,出现了不少奇怪的现象:据《南方都市报》记者统计,全市通过保障房初审家庭中至少299户有成员在政府机构工作,有些家庭甚至不止一个是政府机构人员。齐齐哈尔市驻深办主任石某也通过了申请,不少申请者甚至还住在每平方米售价超过5万元的豪宅。 >>>>

1000万套保障房如何兑现?

  “全国保障性住房建设开工进度总体推进良好。截至8月底,一些省份已完成了全年的开工任务,全国除西藏以外保障性安居工程开工率达到86%。行百里者半九十,这剩下的14%离完成全年的任务似乎近在咫尺,但也是难度最大的。”
  保障房并非新事物。但随着楼市调控的深入,今年被摆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高度。中央到地方,层层签署“军令状”,让人们看到了政府的决心。参加两会的代表委员表示,建设“蓝图”要变为现实,仍面临几大攻坚点。 >>>>

我国保障房建设的变迁

    1988年,分期分批推行城镇住房制度改革,保障房建设出现萌芽
      1988年2月,国务院印发《在全国城镇分期分批推行住房制度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指出我国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目标是:按照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要求,实现住房商品化。


    1994年,首次提出经济适用房保障房体系
      1994年7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决定》,提出把住房实物福利分配的方式改变为以按劳分配为主的货币工资分配方式;建立以中低收入家庭为对象、具有社会保障性质的经济适用住房供应体系和以高收入家庭为对象的商品房供应体系。

     

    1998年,初步确立了以经济适用房为主的多层次住房供应体系
      为贯彻“十五大”精神,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指出停止住房实物分配,逐步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对不同收入家庭实行不同的住房供应政策,确立了以经济适用住房为主的多层次城镇住房供应体系。

     

    2003年,住房供应过度市场化,保障房建设缺位
    2003年的国务院18号文把房地产业作为了拉动经济增长的支柱性产业,普通商品房取代经济适用房作为市场的供应主体。随后的几年,住房供应过度市场化,其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和供应不足,以至于住房供应中保障房缺位,商品房市场供求矛盾愈发突出,影响到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

     

    2007年,保障房成为房地产政策重点,保障房建设重新得到重视
    国务院颁布的《关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若干意见》,提出“进一步建立健全城市廉租住房制度,改进和规范经济适用住房制度,加大棚户区、旧住宅区改造力度”。

     

    2010年起,开始加大保障房建设
    2010年4月17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通知》(国发〔2010〕10号),指出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确保计划580万套保障房开工建设,当年实际开工590万套。

专家观点

巴曙松: 保障房建设要明确制度框架

  从国际经验来看,保障房制度覆盖建设、分配、退出与管理等多个环节,其平稳运行往往需要数十年的试错与矫正过程。在中国大规模启动保障房建设的初期阶段,应及时明确保障房制度的基本框架,从而尽可能降低未来保障房制度运行、试错与矫正的成本。

茅于轼:中国保障房政策的偏差

  由于中国保障性住房的政策目标存在重大失误,实施四年来不但没有缓解住房的不平等,反而加剧了这方面的不平等,而且还造成大量化公为私、侵吞国有资产的腐败案件。更为糟糕的是,它恶化了商品房市场的环境,将来如何恢复这一市场将是一个艰巨的任务。

分析评论

专题质量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