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学者“问诊把脉”昆明市防洪排涝工作
时间:2013-08-01 作者: 来源:云南日报
7月22日晚11时46分,昆明市长李文荣在他的微博@昆明市长中反思了“7·19”昆明内涝。截至目前,该微博被评论700余条、转发近600条。
@昆明市长说:“此次昆明主城局部区域淹水,确实暴露出我市地下管网规划建设滞后和城巿基础设施的脆弱。我们已就城市地下管网建设进行反思,并对水淹点逐一排查,分析原因,科学整改。仔细体味网友们的‘拍砖’,其中饱含真情、寄予希望、更有期待,这将鞭策我们做好工作。”
综合各方面的分析和专家的发言,此次淹水的具体原因有:
1、昆明防洪排涝排水系统存在问题。按防洪、水系等规划,目前的排涝系统大多低于规划标准,能力严重不足。
2、雨污混流带来的问题。2008年至今,在短时间内昆明主城实现旱季全截污。针对大量合流区域实行“堵”和“截”,客观上削弱了雨水排放能力。
3、排水管网规划环节方面,主城区公共排水管网建设前期缺乏系统的专业技术审查,导致管网系统匹配性差,管网上下游不衔接,近远期规划难统筹,雨污分流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内涝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
4、在建设环节方面,一是建成区雨污分流改造难,短时期内藏污和排涝难两全;二是大量随道路和片区开发建设的设施竣工验收和移交环节的强制力不够,移交管理主体不明确,导致管养责任缺失。
5、管养不完善。排水设施、水利设施界限不清,以及分段按属地管养,导致河道沟渠改造时规划执行力不够、系统性差,部分河段存在卡口;维护缺乏统一标准,行洪排涝能力低于原设计水平,距离规划要求差距大。
昆明“7·19”洪涝灾情的类型
链 接
昆明主城洪涝灾害分为以上游洪水为主的全流域型和以内涝为主的局部型两种。全流域型洪涝灾害由长历时、低强度、大面积的持续降雨产生,一般同时造成洪灾和涝灾,受灾范围广,危害严重。局部型洪涝灾害由高强度、短历时、小面积的大暴雨、特大暴雨产生,主要形成内涝,虽然受灾面积小,但由于发生频率高、突发性强,影响面广。“7·19”洪害属局部型为主的洪涝灾害。
借鉴 其他城市怎么做?
天津 应急调度系统汇总6方信息
“天灾无法避免,可是怎样最大限度的减小人为因素造成的危害和损失?”天津市排水处总工程师杨宪云直入主题。
杨工程师为大家介绍了天津的成功案例——应急调度系统。天津市建立的应急调度系统整合汇总了6大方面的信息,特别是:及时气象信息系统,自动雨量监测数据系统,河道水位监测点数据系统,积水点视屏监控及巡查信息,各个泵站运行的开关记录监控数据,市长视频会议机制。同时还增设了6个巡视组。
运用这些及时有效、综合的信息和数据,可使领导和决策层迅速掌握实时情况,对发生的各类情况进行快速分析、迅速反应,比如该强制排水或是该封路禁止通行都可以迅速采取行动。而一旦哪方面“掉链子”,6个巡视组就立即出动进行处理和增援,不仅任务指令可以迅速下达,而且还可以起到良好的监管作用,这样基本可保障天津市排水工作顺利有效的进行。
北京 改革完善机制解决资金缺口
中国水协排水专业委员会的副秘书长刘达克先生同时也任职于北京市排水公司,他站在企业的角度跟大家分享了去年“北京7·21”洪涝灾害之后的一些经验和教训。
他说,全市城市排水面临的一个共同问题就是多头管理,责任不清。排水管理往往与多个部门相关,涉及各个部门的协同工作和任务衔接,因此经常会出现一些“死点”和“盲点”,出现无人管或因工作职责、范围出现重叠几个部门多头管的情况。最终造成管理体制混乱,责任不明确,无法正常工作。
北京对此进行一系列的调整:形成“管厂网合一”即排水管道、污水处理厂和排水管网统一合由市政处管理,责任界面划分就清晰了。改革管理体制是个漫长的过程,但把责任界面划分清楚是立刻可行的。
另外,刘达克说,昆明城市排水方面的资金支持力度严重不足。昆明去年排水领域的资金需求量是1.6个亿,但实际仅发6000万,缺口就达1亿多元。而这还仅仅只是一年期内的建设资金和运行资金需求量,还没有计算管网的维护资金。北京管网的养护资金标准约是每米110元,昆明现有管网3400米,需约3.4亿元,缺口很大。没有钱,导致了昆明的管网是“不堵不冒不漏不塌”就没有人管。但如果日常就投入资金去养护清理管道,可提升整个管网的蓄洪排水能力,又反过来避免了大规模的建设和改造,就能省去更多巨额资金的投入,这才是真正“小投入,大回报”。
全国2/3城市出现过内涝
链 接
来自中国城市设计规划研究院的谢映霞女士说道,根据去年中国城市设计规划研究院对全国300多个城市进行的调查统计,其中有200多个出现过内涝情况,而且这一现象发生频率越来越高。
据她分析,其原因如下:一是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这个是客观因素,因为自然环境在不断变化,现在极端天气较过过去明显频繁。过去多旱灾,我们就投入大量精力物力应对旱灾,而近期多雨水,特别是短时间中的单点暴雨降雨量特别大,而我们对涝灾的关注度明显不够;二是城市化的速度过快,市中心高楼林立,建筑物密度大,城市热岛效应造成了降雨中心的转移,降雨由原来集中在城外郊区变为直接转向城市主城区中心区,另外城市大规模的建设带来了过多的硬质水泥地,增大了径流面积,造成路面积水下渗缓慢或者根本无法下渗,也是造成城市内涝的主要原因。
建议
5条措施解决昆明内涝问题
上海市排水处处长马远东对昆明城市内涝治理提出了5条形象而生动的建议:
一、“嘴巴不能堵”
即城市的主要河道,城市道路的排雨口不能堵塞,要及时清理建筑垃圾,淤泥和各类垃圾;
二、“喉咙不能卡”
指城市的排水管道应杜绝断头管,或是堵塞管的现象,应保持畅通,才能迅速有效排水;
三、“肚肠不能改”
下水道应杜绝“三天一小改,五天一大改”的局面,做到设计规划到位;
四、“心脏不能停”
即强制排水泵站必须保持完好率,关键时候不能出现问题。他补充说,昆明现阶段排水以自流自排为主强排为辅,但随着河道淤积,强降雨造成河水水位上涨顶托,或水位高时反灌进入城市,自流排水反而会加重城市积水,所以就要改变传统自流自排的模式,启用强制排水的措施保障迅速有效地排水;
五、“肠胃不能胀”
城市排水系统以及主要泄洪渠道不能聚水而不排,不能被“胀死”。
马处长指出,在控制好源头的基础上,要是做到这5点,就可以基本解决城市内涝的问题了。
治水 城市内涝怎么解决?
学理念
理念1 排水系统应注重大区域建设
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总工程师张辰介绍了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的理念。
一是排水问题只受地域性影响,而不受行政区划的限制。排水系统要涉及整个大区域的建设问题,这就要求我们的管理部门应该按责任和职能管理和负责,而不是单纯的按地域来划分界限。
二是雨水排水系统的设计不应该建立在把问题从一地转向另一地的基础上。不能把上游产生的问题转嫁到下游去,拆东墙补西墙不行。应全面普查,合理规划开发,找到“治标又治本”的方法。
三是雨水管理系统的设计应该充分考虑现有设施。不可能将现有的管道设施全盘否定,不能搞“全城开挖”。应根据自身特点设计符合昆明特点有针对性的规划。
理念2 解决城市内涝要分轻重缓急
中国城镇供水排水协会排水专业委员会主任杨向平建议,昆明应该制定近期、中期和远期的城市排水规划,分清哪些是重要而紧急的事情。
近期规划包括加强抢险应急队伍的建设、提升强制排水能力以及成立应急抢险专项资金;中期规划应包括在重点淹积水路段建设调蓄池,梳理城内各条泄洪河道,普查各处管网设施并进行修缮、维护和清理;长期规划应包括建立一套全面的信息采集和调度系统,以及对昆明整个排水管网和河道进行大规模的综合测评及建设整改使之与昆明未来的发展相适应。
学规划
规划1 整改规划先搞清楚基础数据
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研究所总工程师方先金提出“昆明要对排水系统做整改规划,必须先把基础资料搞清楚”。
他说,在着手对排水系统做改动和调整前,前期准备工作很重要,而前期工作的重中之重就是普查和搜集基础资料。因为只有深入了解,认真分析现有的情况和问题才能“对症下药”制定相应的规划。基础资料包括:
城市管网信息,即管网是怎么分布的,全长有多少,径流量有多大,有无人员养护、清理、维修,管道之间能否衔接,是否被淤泥和垃圾堵塞等等;
泄洪河道信息,即河道平时上下游水量、流量,上游的水汇入哪些河道,河道的最大蓄容量,河道的泄洪能力,河道与管道之间可否衔接;
设备资料,即排水泵等有哪些部门管理、使用,哪些人负责维护等等。这些都是做准备打基础,只有把这些问题搞清楚以后,规划做出来才有针对性。
规划2 规划设计要从管好源头做起
来自广州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的总工程师李捷女士站在“设计工作者”的角度,对昆明防洪排涝设计工作中需要主要的点给出了很好的建议。
在规划中首先要规定的控制建设用地的地表径流量。城市积水的产生,不是因为哪个单一的“点”造成的,而是因为周边整个“面”的水汇集形成的。因此控制了各点地表的径流量,就控制好了源头,才能使城市低洼处不积水或少积水。
李女士说,大量硬质路面和水泥地面无法渗水,给管网、河道汇水、排水增大了压力。建设项目应预留出一定面积的绿地或是修建调蓄池,使得水有地方可去,而不是全部都积到路面上、管道里。其次是管道设计应预留远期的规划容量,城市发展速度非常快,不应目光短浅,要作长远打算,为今后着想。
另外,“雨污分流”是个很好的做法,但雨污分流和雨水综合利用工程的实施要做到“三个同时”,即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运用管道调蓄和生态调蓄相结合的办法,可以大大提高昆明的排水泄洪能力。(李竞立 林澜)
邮 箱 | :cityup@cityup.org |
电话 | :010-88585610转822/803 |
Q Q | :325178913 3251789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