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水务局最新的调查数据显示,近30年武汉湖泊面积减少了228.9平方公里,50年来,近100个湖泊人间“蒸发”,杨汊湖、范湖等耳熟能详的名字仅仅成为带“湖”字的符号。目前中心城区仅存的38个湖泊,仍面临着继续被侵蚀的危险。
我国湖泊与水资源环境研究领域权威专家、华中师范大学教授金伯欣等专家认为,武汉湖泊数量减少、面积锐减…… [详细]
针对日前媒体和网友曝光的西双版纳景洪市填白象湖开发房地产事件,景洪市作出回应称:按照现有湖面面积只能增加不能减少的原则继续推进白象湖水体污染治理工程,白象湖水域面积要逐步扩大,周边土地不允许进行商业开发,现有房产原则上只拆不建。据了解,镶嵌在景洪市中心的白象湖和孔雀湖被誉为“景洪城的眼睛”……[详细]
洪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办公室主任曾晓东介绍,以这四个湖泊为主的水系,承担着长江中游地区涵养水分的作用。在水系缺水时,它们承担着释放水源的作用,可直接缓解旱情。每年夏季湖水蒸发加剧,但4个湖互为作用,产生很多链式效应。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情况发生变化。当地政府立下“插到湖心、收到湖底”的誓言,围湖造田不仅为了生存,更是一种政治任务……[详细]
湖北省武汉市政府常务会议近日审议通过《武汉市中心城区湖泊“三线一路”保护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中心城区的37个湖泊以及东西湖区金湖、银湖将划入保护圈。
根据《规划》,这39个湖泊将被打造成为功能定位各有特色的公共滨水空间:16个建成区湖泊定位为景观游园,以环境优化、景观完善为主;发展区湖泊16个…… [详细]
针对近期多家媒体报道“沙湖水域遭建设项目侵占”的事件进行回应。相关部门表示,将坚决杜绝违法填湖行为,开发商未取得施工许可证不得开工建设,取消湖中大部分堆岛,确保沙湖水域面积不减少。
市国土规划局副局长盛洪涛说,经现场核查取证,沙湖大桥武昌桥头附近建设项目,为福星惠誉公司于2010年2月在土地市场…… [详细]
武汉官方11日举行新闻发布会,针对近期外界反映的当地填湖造地情况,政府官员坦承存在监管不足,同时承诺近期将与各区签订责任状,在每个湖泊设置“湖长”。
会上,武汉市规划、园林和水务部门官员坦承,近年来政府尽管加强了填占湖泊的查处力度,但仍然存在粗放施工、公园占湖、外来渣土填湖等监管方面的不足之处……[详细]
资金不足成为制约湖泊治理的瓶颈。而建立有效的投融资机制、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到湖泊污染治理过程中,将有助于破解这一困境。
在湖泊治理过程中,如何建立有效的投融资机制、利用市场机制来吸纳社会资金是人们一直关注的问题。我国一些地方正在进行的实践,对于解决“十二五”时期湖泊治理资金来源不足问题将提供一个可资借鉴的榜样。无论是滇池、太湖、巢湖,还是“千湖之省”湖北省…… [详细]
填湖在武汉早不是新鲜事,但最近有人要填沙湖却“发明”了一个冠冕堂皇的名目。武汉市园林局副局长舒基元解释,“建沙湖公园需要填湖修路,只有通过建环湖路把岸线固定好,才能避免填湖事件发生。”
为了保护好沙湖,就必须填湖,这一逻辑的诡异程度堪比“维修式拆除”。在这种所谓“保护性填湖”的进程中,沙湖万亩湖面萎缩…… [详细]
沙湖是武汉市仅次于东湖的第二大城中湖,也是武汉市内环线内唯一的湖泊,自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万亩湖面已经缩至119亩。填湖盖楼是湖面缩小的重要因素。
曾经一望无际、碧波荡漾的万亩湖面,竟然随着城市高楼大厦的拔地而起以惊人的速度走向了即将消失的边缘,这种骤减不仅让人为沙湖未来的命运担忧…… [详细]
这几天,先是《人民日报》报道沙湖被填,万亩湖面缩至119亩,市国土资源与规划局答复承认,沙湖边地块的在建商品房项目存在违规操作的情况。再有本报报道,南太子湖边有人“动土”,成为渣土倾倒之地。
比起南太子湖,沙湖被填已经成为全国热点,情况更加让人忧心。此次沙湖被填涉及两种情形……[详细]
“造楼经济”是当下中国通病,武汉当然也就不会例外,在“造楼经济”思维下,加上一些部门行政不作为,执法又不严,城市湖泊也就成了“造楼经济”牺牲品,湖泊就被高楼蚕食—蚕食—再蚕食,直到被彻底吞噬。只有从政府做起,从“造楼经济”思维中突围出来,由“造楼经济”变“生态经济”,城市湖泊才可以最终得到保护。否则,保护城市湖泊只会沦为空谈…… [详细]
近日针对近期外界反映的湖北省武汉市填湖造地情况,当地政府官员坦承存在监管不足,同时承诺近期将与各区签订责任状,在每个湖泊设置“湖长”, 以建立保护城市水生态的长效监管机制。然而武汉市在此之前就曾经实施过这种类似的举措,却并没有起到实际的效应。那么,所谓的湖长是否能够对城市湖泊的保护与管理起到作用,设置湖长一职有是否有必要呢?[详细]
正方:需要增设“湖长”来管理城市湖泊。
反方:没必要设置“湖长”来管理城市湖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