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标题文档
 您的位置:首页 >>专题 >>当“城市之肺”沦为“城市之泪” >>时事评论 >>
 
张绪才:湖泊保护要弃“造楼经济”思维

时间:2012-04-27  来源:红网  作者:

 
李铁:被误读的城镇化 2013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
2013年4月29-5月5日 张家界城镇体系规划
难题与对策:城镇化的路径选择 长沙天心城市设计
 
分享到: 更多

央视报道称,从1986年到2006年,武汉市城市建设总面积增加了200多平方公里,与此同时,武汉市湖泊的面积也减少了200多平方公里。城区湖泊从建国初的127个锐减到目前只有38个。并且填湖造楼仍在进行,如武汉沙湖,从上万亩到如今缩减近一半的面积,严重“瘦身”且饱受污染之痛。(4月7日央视《新闻1+1》)

武汉市城区大小湖泊在建国初期达127个,目前仅剩下38个,这意味着,仅这几十年里,有近百个湖泊已经“人间蒸发”。从1986年到2006年,武汉市城市建设总面积增加了200多平方公里,而湖泊的面积也减少了200多平方公里。这两个对等的数字表明,武汉市的城市建设史,其中一部分便是填湖史。

“一座湖泊是城市的一双秀目,一窝笑靥,一只美脐。”湖北籍著名作家刘醒龙曾如此抒发对湖泊的眷顾。更在于,湖泊是城市的“血脉”,也是城市之“肾”。对任何一个城市来说,能够拥有着众多湖泊,不管从经济方面还是从城市建设、人文方面来说,都是值得珍惜的无价之宝,是一个城市的骄傲。现实却是,曾经清洌甘甜、捧之即饮的湖水,碧波荡漾的水面一片一片遭到蚕食,变成了街市和楼宇,这不只是可惜与遗憾,更是一个城市的悲哀。

大自然赐予我们的骄傲,任意被人为地破坏,受到报复的只会是我们自己,而不是别人。人们应当还记忆犹新,去年6月9日-24日,半个月之内,武汉就连降三场暴雨,积水路段遍布武汉三镇,带来全城拥堵。其中武汉大学两次被淹,校园成了水上乐园,暴雨之后的武汉与国内多个城市,出现了令人苦不堪言的内涝,如今可以“去武汉看海”,一时成为风头无两的网络热词。如果“百湖”还在,它们的涵水功能定然会发挥出色作用,“去武汉看海”的尴尬又怎会发生?

笔者注意到,为了遏制湖泊不再锐减,武汉先后出台《湖泊保护条例》、《湖泊保护条例实施细则》、《湖泊执法巡查制度》、《湖泊审批听证管理办法》、《湖泊整治管理办法》等多个地方法规,然而,一个又一个分量极重的法规诞生,并没有遏制住湖泊锐减的势头,填湖造楼仍然在大肆进行着,这就有必要从“法”外找原因。

“造楼经济”是当下中国通病,武汉当然也就不会例外,在“造楼经济”思维下,加上一些部门行政不作为,执法又不严,城市湖泊也就成了“造楼经济”牺牲品,湖泊就被高楼蚕食—蚕食—再蚕食,直到被彻底吞噬。只有从政府做起,从“造楼经济”思维中突围出来,由“造楼经济”变“生态经济”,城市湖泊才可以最终得到保护。(“造楼经济”是吃子孙饭的一次性买卖,而“生态经济”则是既利当代亦有利子孙的“万代经济”。)否则,保护城市湖泊只会沦为空谈,然而,湖泊变高楼,城市“伤不起”。

 


打印】 【网站论坛】 【字体: 】 【发表评论】 【关闭
更多关于 张绪才:湖泊保护要弃“造楼经济”思维 的资料
· “天空城市”环评疑云—环保志愿者呼吁停建保护大泽湖湿地 [2013-08-13]
· 河北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办法 [2013-08-08]
· 中国建设报:法国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手段多 [2013-08-08]
· 扬州坚守生态立市 决议强化生态环境保护 [2013-07-31]
· 扬州坚守生态立市 决议强化生态环境保护 [2013-07-31]
 
热点专题

资源型城市生态化转型道

进行中的“京津冀一体化

智能交通让城市发展更美

楼房坍塌,“快餐式建筑
行业人物.
学术论文
电子图纸
工程案例
丹佛艺术博物馆住宅
The Museum Residences是由美国著名建筑师Daniel Libeskind设计的。… [详情]
软件下载
考试信息
规划论坛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乡规划管理中心  指定合作网站   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  官方网站
主办: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CSUS)  承办:沃德高科(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Add to Google
Copyright ©2007-2009 CITYUP.ORG.All Rights Reserved. 
通信地址: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北附楼312室(100835)
联系信箱:cityupcityup.org  传真电话:010-88585380
服务热线:010-88585610/11/12转803  QQ:325178919  325178913
版权所有: 都市世界-城市规划与交通网
京ICP备12048982号-3   京公安网备11010802020994号
关闭欢迎关注都市世界微信公众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