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趋势,仍在持续。从2011年到2050年,全球将新增人口23.32亿,其中城市人口将增长6.2亿。在中国,根据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过去5年,我国城镇化率由45.9%提高到52.6%。未来10年,按照城镇化率年均提高1%-1.2%计算,将再有2亿多农民进入城镇,加上现有的1.6亿农民工,新增城镇人口将达4亿左右。从这个意义上说,全球的城市化很大程度就是指中国的城镇化。
然而,现实的问题是,中国的城镇化质量并不高。这主要表现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协调不够,部分地区城镇化超越工业化,城镇化缺乏产业支撑;城镇规模结构不合理,有些城市人口规模过大,小城镇缺乏活力,城市空间布局与资源承载能力不匹配,城市功能定位趋同;大量农业转移人口未能平等享有基本公共服务,难以融入城市社会,城市公共产品供给不足;部分城市资源利用粗放,环境压力加大,水资源短缺和空气污染等问题突出。
因此,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都对中国新型城镇化寄以厚望。那么新型城镇化究竟新在哪?与以往的城镇化如何区分?如何避免“走老路”的发展方式?新型城镇化的推进,是自上而下还是自下而上的过程?需要在顶层制度设计层面做哪些突破?这些都是“中国新型城镇化学术论坛暨2013年春季城市建设论坛”重点探讨的问题。
中央党校原组织部长、历届中央“一号文件”的参与者和起草人张虎林指出,贫富差距的持续加大将带来严重后果,推进城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在于解决三农问题,消除城乡实质性差距,更好地发展经济。
新型城镇化的实施,资金问题首当其冲。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建设,都意味着巨大的资金投入。财政资金如何与社会资本有效结合,并得到有力的监管?在新型城镇化中又如何避免新的地方债问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长张承惠、北京大学经济政策研究所所长陈玉宇等认为,必须改革城市行政治理制度,发挥市场力量的主导作用。
何谓新型城镇化?
社科院调查显示,中国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严重,就近就业率低:中国城镇化率约为51%,工业化率为47%,而国际上发达国家城镇化率约是工业化率的2至3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数据显示,中国农民工总量超过2.5亿人,20%的农民工子女无法入读全日制公办中小学校,参加除工伤保险之外的其他城镇职工社会保险的比率均未超过30%。
在中国人口红利经历“拐点”之时,新型城镇化无疑是重大选择。那么,相比以往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新”在哪?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曾指出,城镇化不是简单的城市人口比例增加和面积扩张,而是要在产业支撑、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生活方式等方面实现由“乡”到“城”的转变。
在中国新型城镇化学术研讨会上,与会者指出,新型城市化的“新”体现在:城城融合和城乡融合。城城融合就是老的城区和新的城区、包括城市更新区的融合。城乡的融合是指把农民吸引到城市中来、真正地成为市民。“在城市的发展和城镇化的发展中,建新区或者把农民吸引到城里来给户口,该项问题不难解决,但是我们需要的是人的城镇化。”
著名城市生态专家、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王如松认为,“新”是指观念更新、体制革新、技术创新和文化复新,是新型工业化、区域城镇化、社会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的生态发育过程。“型”指转型,包括产业经济、城市交通、建设用地等方面的转型。
“城镇化不是建了多少楼,不是结果导向,而应该是过程导向。”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党委书记冒大卫表示。目前部分地区出现的新区建设与既有城区建设脱节的问题,主要原因是公共服务与城市硬件建设脱节。当社会热盼的户籍改革完成后,公共服务配置能否满足新市民的需求,政府服务能否有效覆盖等问题都将是非常大的挑战。
北京大学经济政策研究所所长陈玉宇认为,城市化中应做到行政层级权力与治理权力相分离。“中国当前处在经济转型中,中国城市发展继承了很多计划经济和命令经济的色彩,从而使得我们得出结论:在下一步的城市化过程当中应该转变这种政府主导的城市化,变成更加发挥市场力量的、由市场力量主导的城市化,政府只是一个引导的作用。”陈玉宇表示。
有与会嘉宾建议,在下一步的城镇化发展战略中,政府的主要工作应是提供服务。“产业是在调整的,政府的职能也应该随之调整。政府能够为城镇化提供怎样的公共服务职能,这是更重要的。”
城镇化面临着两个问题:第一个是新型城镇化的问题,如何由乡村化变成城镇;第二是现有的城镇化的转型问题。新的问题,既应包括土地资源集约化方面的充分体现,包括对城市发展中普遍问题的通盘考虑,而环境问题是城镇化要面临的挑战之一。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持续快速推进,城市对人口的承载和对经济的贡献越来越大,同时也面临日益严峻的环境与资源方面的挑战。如此,中国的城市建设必须探寻全新的解放方案,尽快步入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之路。
环保部污染防治司原巡视员李新民认为,只要有社会经济发展,就必然产生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在新型城镇化的过程当中,环境保护要作为优先考虑的问题,而不是放在辅助或是保驾护航的位置。
“我们现在谈发展也好、社会也好,实际上都离不开环境。环境问题现在是一个热点、重点,也是各方面关注的问题。应该说,旧的城镇化索带来的严重环境问题已经让我们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这是我们有目共睹的。”李新民指出,“除了交通、能源、居住、教育、卫生、文化等问题,城镇的环境问题也是比较突出的,城市固体废弃物等问题是要同步考虑的。”
“我们决不能再重复过去城市发展的老路,如果生态问题解决不好,我们的城镇化就是失败的”……作为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理事长,石定寰的城镇化建言中,生态文明更被摆在最醒目的位置。
从微观层面讲,适宜居住的城市和空间可以吸引更多的高端人才,从行业转型的角度,这不失为一个好的出路。如今中国的城市正在发展的过程中,一些有远见的地方领导会看到,如果想过多少年之后让自己的城市和其他的不一样,那么区隔化、特色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最为重要。一个城市为人提供的生活空间、生活质量是不是足够吸引人?这决定了这个城市定格在怎样的高度和发展路线。
西盟斯中国区主管合伙人王德全的客户中有多家大型跨国企业,这些企业在中国投资时,最早选择投资的切入口和具体地点时,很大因素是地方资源和人才供应,同样重要的是,外国高管和管理层在当地的生活质量能否保证。
“抛开所有的理论,城市就是人们聚集在一起生活、居住、就业的空间,如果想去发展好它,不管是从GDP考虑还是从规模效应考虑,最重要的是让个人和家庭觉得这个城市是有吸引力的、可以来居住的。首先它应该是一个居住的空间,让人来到这里之后觉得生活变得更好,这是最基本的。”王德全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