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全中国都在说“城镇化”的时候,大家说的“城镇化”是一回事吗?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李铁指出,中央政策已明确,城镇化就是农村人口向城镇逐步转移的过程,就是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覆盖更多的农村地区和人口的过程。
但是,很多人担心,城市管理者可能更愿意把精力放在对现有城镇户籍人口的服务上,或者是愿意加大对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景观建设的投资。传统的政绩观导致对“城镇化”的误解,进一步导致各地的城镇化实践与中央的政策思路有差距。日前,李铁在接受采访时指出了城镇化存在五大误读:城镇化就是城市化,城镇化就是土地城镇化,城镇化就意味着投资建设,城镇化就是城市现代化,城镇化就是提升户籍居民生活福利。
在李铁看来,人们并不是不明白中国城镇化的真正内涵,而是被城镇化背后涉及的利益再分配绑住了手脚。
城镇化≠城市化
聚焦于各类大中城市和城市群是对城镇化的误读,中国应该走一条适合国情的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道路。
在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过程中,有两个陷入分歧或者有时被混淆的概念:城镇化,还是城市化?
从事宏观经济研究的政策专家和学者们,大多愿意使用“城市化”的概念。一方面是因为国际上没有城镇化的说法,另一方面是希望未来我国的城镇化道路聚焦于各类大中城市和城市群。而从事农村政策研究的部门和一些领导同志,根据我国的国情,倾向于采用“城镇化”的提法。
如果我们提出“城市化”,在中国这种国情下,各级城市政府会以此为借口,排斥农民工,同时,他们会利用自己管理上的优势权力,使得生产要素更多地向城市倾斜,把自己的城市越做越大。
“城镇化”,这是目前中央既定政策的提法。我国已经有近2万个小城镇,把城镇化的矛盾分解到小城镇,会把不稳定因素降到最低。其次,在中国国情下,镇代表着一部分农村人口就地就近的转移,这也是我们重要的目标。
但是,大城市也必须要承担农民工进城的公共服务问题。在尊重农民自愿选择的前提下,各类城市都应该积极接纳农民转移,走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道路。
城镇化≠土地城镇化
在各地政府过度依赖“土地财政”的情况下,大量农村土地被低价征收。但实际上,城市在吸纳农村土地的同时,应当同步做好失地农民的市民化工作。
如果从某个城市或某个村庄的角度看,低价征收农民土地肯定是带有一定的剥夺性质。各个地方政府在招商的时候,工业土地基本是零地价或负地价,这也是建立在现有的土地征用制度上的。同时在土地征用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比如一些城市政府在推进城市发展和建设中,土地粗放型使用,甚至不惜大量占用耕地,进行城市的扩张。
另外,尽管有2.5亿农民进城从事非农产业,但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重要战略目标并没有得到相应的实现。
各类城市只欢迎农民工来就业打工,而不欢迎他们定居落户,这是一个普遍存在的事实。为了降低城市发展成本,剥夺农民工带来的廉价劳动力已经成了城市非常正常的选择,而为农民工提供与户籍居民同等的公共服务则被排斥在外。
城镇化≠投资建设
在传统的政绩观指引下,几乎所有的地方政府都把城镇化当作是加快城市建设的大好时机,却忽视了城镇化发展中最重要的转移农村人口的长远目标。
城镇化是要加快城镇建设还是要促进人口转移?虽然理论界已经明确城镇化是农村人口向城镇逐步转移的过程,也是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覆盖更多的农村地区和人口的过程。但在实际操作中,各地做的,和中央讲的完全不是一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