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发布的一份报告称,2011年中国内地城市化率首次突破50%,达到51.3%,这意味着中国城镇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在中国发展进程中是一个重大的指标性信号。
城市化是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程度的指标,是国家发展的重要动力,城市化水平越高也就意味着一国的消费能力愈强。在我国步入经济转型阶段,从生存性发展转向发展型的关键时期,城市化率的提高有助于经济的合理健康发展。参考国际经验,发达国家城市化率应当在60%左右,所以过半的城市化依然需要提高。
而且据2010年统计数据,我国城市化人口有2.4亿多名被计算在城镇人口的在城镇化务工但并不拥有城市户籍的农民工。所以目前我国的城市化质量并没有如数字反应的乐观,伪城市化比较严重。与此同时,在房地产盲目扩张下,我国土地城市化明显快于人口城市化。这些都说明我国的城市化率呈现畸形之态,
[详细]
简单地推出强化城市中低端制造业和服务业的政策很难获得持续稳定的效益。
城市的快速发展离不开服务业的升级,而服务业却依赖于领先产业的发展,最终一国经济的发展核心推动力仍在于能带来超额利润的先进制造业。
中国“真实城市化水平”的发展无疑是影响未来中国经济走势的一个核心因素。对于这个问题,近期的媒体报道出现了两方面的数据。先是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马晓河指出:剔除1.59亿农民工之后,中国的实际城镇化率仅为40%左右。而10月31日中科院发布的50个内地城市的新型城市化水平指数表明,我国内地城市化率突破50%,达到了51.3%。
[详细]
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是成熟一个城市化一个,而不应生硬凑数,有时候“碎步小跑”比“百米冲刺”效果更好。
城市化是中国发展的大趋势,中国城市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这是一个里程碑,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标志着中国发展又进入了崭新的发展阶段。
但是社会还不能盲目地欣喜,因为城市化进程的本质并不是表面上盖一些楼房将户口簿“农转非”改一下那样简单,其本质是从根本上缩小城乡差距,这里边包括了所有的城市人口所涉及的一切内容,其中最被关注的也是城乡距离最大的有儿童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劳动就业等方面,这些问题即使不进行城市化都应当改变。如果说这些方面没有跟进,只是追求表面的城市化率,那么这样的城市化除了多了一组漂亮的数字,又有什么意义呢?话说回来,对于这样的问题,不管外表是什么样的瓶子,只要里边能装上生活的美酒,即使没有一组漂亮的数字又有何妨?城市化建设的本质是缩小城乡差距,而缩小城乡差距的具体内容就是围绕着民生,改变生存状态,提高生活质量。[详细]
当更多的人能够从农业中转移到效率更高的工业和服务业,从农村转移到城市时,未来中国积累社会财富的潜力以及速度具有雄厚的物质基础。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专家马庆斌认为,建国以来,尤其是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国经济、社会发生了全新的变化。城镇化水平超过50%,这说明我国国经济、社会已经更加具有现代城市社会的特征。
但马庆斌也指出,我国与国际发达国家的城镇化水平相比,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也正是我国能够在未来15-20年时间内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的动力源泉所在。当更多的人能够从农业中转移到效率更高的工业和服务业,从农村转移到城市时,未来中国积累社会财富的潜力以及速度具有雄厚的物质基础。[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