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建设不能只赶进度不求质量

 
     

这种半城市化的典型表现,已经被研究者概括的十分到位。

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城市化建设的脚步迈得越来越快。根据联合国的估测,世界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率在2050年将达到86%,我国的城市化率在2050年也将达到72.9%,可谓速度之快,预期之美。

不过,无论怎样分析判断,不论怎样预测,我国城市化建设突飞猛进的事实是不可否认的。根据2010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进行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 665575306人,占49.68%;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674149546人,占50.32%。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增加 207137093人,乡村人口减少133237289人,城镇人口比重上升了13.46个百分点。相隔10年,城市化建设就有了如此之大的变化,确实了不起。

但是,在近日举行的“中国特色城镇化论坛”上传递给了人们一条信息,却令人喜忧参半。反映中国城市化成效的数据相当漂亮:改革开放30多年来,3亿多农村人口迁移到城市,预计到“十二五”末我国城市化率将达到51%。这是喜的一面。 [详细]

 

邹德兹一语中的,直击半城市化现象的要害,可谓具有启发性和刺激感。

土地城市化是反城市化

 
     

目前很多城市土地城市化速度快于人口城市化速度,降低了城市密度,造成“城市中很多地方像乡村,乡村中很多地方像城市”。 未来人口仍会继续向北上广这些城市集聚

被称为中国“一线城市”的北上广,人口集聚程度远远不够,人口仍将向这些城市集聚。解决北上广拥堵等“大城市病”,需提高管理高密度空间的能力,而不宜用抵制外地人的手段来解决。

11月5日晚,在中山大学媒体变革论坛上演讲时,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周其仁表达了上述观点。他的演讲题目是《集聚、密度和城市化》。其称,中国过去30年,启动了人口与资源的流动,未来值得关注的是人口和资源将向哪里集聚。人口和资源向大城市集聚,是城市化发展的自然趋势。

资料显示,世界半数生产活动位于1.5%的陆地区域;大东京地区仅占日本国土面积的4%,却集中了25%的人口,近40%的生产总值;开罗占埃及国土的0.5%,GDP超过全国一半。

 在周其仁的研究中,“城市”由密度来定义。当人口和其他经济资源在空间上聚集,达到一定的密度就是城市。密度越大,城市化水平越高。之所以人们会对拥挤、昂贵、空气质量糟糕、生活压力很大的城市生活心生向往,是因为城市具有较高的收入。 [详细]

 

目前北上广的确出现了一些“大城市病”,最突出的特征是拥堵。

城市化率破50%?防止伪城市化?

 
     

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发布的一份报告称,2011年中国内地城市化率首次突破50%,达到51.3%,这意味着中国城镇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在中国发展进程中是一个重大的指标性信号。

城市化是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程度的指标,是国家发展的重要动力,城市化水平越高也就意味着一国的消费能力愈强。在我国步入经济转型阶段,从生存性发展转向发展型的关键时期,城市化率的提高有助于经济的合理健康发展。参考国际经验,发达国家城市化率应当在60%左右,所以过半的城市化依然需要提高。

而且据2010年统计数据,我国城市化人口有2.4亿多名被计算在城镇人口的在城镇化务工但并不拥有城市户籍的农民工。所以目前我国的城市化质量并没有如数字反应的乐观,伪城市化比较严重。与此同时,在房地产盲目扩张下,我国土地城市化明显快于人口城市化。这些都说明我国的城市化率呈现畸形之态, [详细]

简单地推出强化城市中低端制造业和服务业的政策很难获得持续稳定的效益。

城市的快速发展离不开服务业的升级,而服务业却依赖于领先产业的发展,最终一国经济的发展核心推动力仍在于能带来超额利润的先进制造业。

中国“真实城市化水平”的发展无疑是影响未来中国经济走势的一个核心因素。对于这个问题,近期的媒体报道出现了两方面的数据。先是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马晓河指出:剔除1.59亿农民工之后,中国的实际城镇化率仅为40%左右。而10月31日中科院发布的50个内地城市的新型城市化水平指数表明,我国内地城市化率突破50%,达到了51.3%。 [详细]

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是成熟一个城市化一个,而不应生硬凑数,有时候“碎步小跑”比“百米冲刺”效果更好。

城市化是中国发展的大趋势,中国城市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这是一个里程碑,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标志着中国发展又进入了崭新的发展阶段。

但是社会还不能盲目地欣喜,因为城市化进程的本质并不是表面上盖一些楼房将户口簿“农转非”改一下那样简单,其本质是从根本上缩小城乡差距,这里边包括了所有的城市人口所涉及的一切内容,其中最被关注的也是城乡距离最大的有儿童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劳动就业等方面,这些问题即使不进行城市化都应当改变。如果说这些方面没有跟进,只是追求表面的城市化率,那么这样的城市化除了多了一组漂亮的数字,又有什么意义呢?话说回来,对于这样的问题,不管外表是什么样的瓶子,只要里边能装上生活的美酒,即使没有一组漂亮的数字又有何妨?城市化建设的本质是缩小城乡差距,而缩小城乡差距的具体内容就是围绕着民生,改变生存状态,提高生活质量。[详细]

当更多的人能够从农业中转移到效率更高的工业和服务业,从农村转移到城市时,未来中国积累社会财富的潜力以及速度具有雄厚的物质基础。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专家马庆斌认为,建国以来,尤其是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国经济、社会发生了全新的变化。城镇化水平超过50%,这说明我国国经济、社会已经更加具有现代城市社会的特征。

但马庆斌也指出,我国与国际发达国家的城镇化水平相比,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也正是我国能够在未来15-20年时间内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的动力源泉所在。当更多的人能够从农业中转移到效率更高的工业和服务业,从农村转移到城市时,未来中国积累社会财富的潜力以及速度具有雄厚的物质基础。[详细]

 

对各国城市化发展过程所经历的轨迹,美国城市地理学家Ray M.Northam在1979年曾概括为一条稍被拉平的S型曲线。

“被城市化”致使中国城市化率虚高

 
     

“过度城市化”导致城市病现象严重。住房问题、就业问题、社会保障制度的覆盖面比较低、贫困率居高不下、分配不公非常严重、社会治安不好等问题,成为社会顽疾。

拉美国家在城市化过程中现出哪些特点?中国城市化发展目前处在一个什么阶段?两者之间有哪些相似之处?又存在哪些差异?该书总结了拉美城市化的历程,对中国的城市管理者来说,是一本很好的参考资料。

但如果从人口的城市化来看,则恰恰不是“过度城市化”,而是“浅度城市化”。我们在计算城市化率的时候,是用城市暂住人口加上户籍人口作为分子除以总人口。这样就出现了一个问题,由于没有城市户口,很多外来务工者并没有享受到与户籍人口相等的社会保障及其他公共服务。但在计算城镇化率的时候,他们却被列入了分子,“被城市化”了。在第六次人口普查公告中,我国城市化率高达 49.6%。但我国城市户籍人口只占33%。[详细]

 

“过度城市化”有可能步拉美一些国家的后尘。但是,“浅度城市化”也会导致出现中国特色的社会问题。“用工荒”就是其中一个。

 

在适速适度的城市化背景下,把提升城市化发展质量作为重中之重。重点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集约高效利用城市土地,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改善城镇环境质量,完善城镇社会保障制度,确保市民和农民享受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务,确保本地人口和外来人口共同宜居,共同分享城市建设成果、城市文明和美好的城市人居环境。通过逐步提升城市化发展质量,使城市健康成长,使市民的生活更美好,使城市化的道路更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