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城市化建设的脚步迈得越来越快。根据联合国的估测,世界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率在2050年将达到86%,我国的城市化率在2050年也将达到72.9%,可谓速度之快,预期之美。
不过,无论怎样分析判断,不论怎样预测,我国城市化建设突飞猛进的事实是不可否认的。根据2010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进行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 665575306人,占49.68%;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674149546人,占50.32%。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增加 207137093人,乡村人口减少133237289人,城镇人口比重上升了13.46个百分点。相隔10年,城市化建设就有了如此之大的变化,确实了不起。
但是,在近日举行的“中国特色城镇化论坛”上传递给了人们一条信息,却令人喜忧参半。反映中国城市化成效的数据相当漂亮:改革开放30多年来,3亿多农村人口迁移到城市,预计到“十二五”末我国城市化率将达到51%。这是喜的一面。
而忧的一面是由于城市化率是按城镇非农人口与总人口之比计算出来的一个结果,与之相关的另一组数据却被忽略了,也就是全国城镇人口与总人口之比。为此,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副会长李兵弟给予解读称,2010年中国城市化率是46.59%,而城镇户籍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只有约33%。“这意味着有13.6%,即1.28亿生活在城镇里的人没有城镇户口及享有城镇居民待遇。”(中国青年报 12月4日)
由此可见,我国城市化建设的成就还不能高估。对其比例的计算,也不可偏于一头,而忽视另一头。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固然值得高兴。可是,转移到城市后,他们是不是变成了地道的城市人,是不是享受到了同城同待遇的政策,是不是比在农村好,等等,这些问题就要靠城镇人口与总人口之比来衡量了。
这就涉及一个很敏感、很现实的问题,那就是城市化建设不能只赶进度不求质量。在城市化建设中,避免虚化,克服虚高,消除泡沫,务实求效,就显得异常重要和可贵。如果我们不考虑这种追求,只为那3亿多农民兄弟进城而鼓掌高兴,却忽略了那进城的1.28亿多的农民兄弟面临的“半城市化”问题,尤其是他们遭遇到的现实困境得不到重视和解决,那很快就会让已经获得的城市化进程倒退到从前的某一年。正如中国工程院院士邹德慈在“中国特色城镇化论坛”上所指出的那样:“半城市化现象是中国城镇化质量不高的主要问题”。
邹德兹一语中的,直击半城市化现象的要害,可谓具有启发性和刺激感。这种半城市化的典型表现,已经被研究者概括的十分到位。即:从表面上看,农民离开乡村到城市就业与生活,但是,他们在劳动报酬、子女教育、社会保障、住房等许多方面,并不能与城市居民享有同等待遇,在城市没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等政治权利,未能真正融入城市社会。
对于这种半城市化现象,人们往往称之为虚高的城市化,经不起事实的检验。作为虚高的城市化,其短板效应显而易见,意味着经济权利的不完整、政治权利的不完整、文化权利的不完整,意味着享受国家发展成果的不平等、参与国家文明进程的不平等。也就是农民兄弟走进了城市,该得到的待遇没有完全得到,本身的处境就见证了显失社会分配的公平性。这是不可继续的做法,需要纠正。
3年之前,有人做过统计,自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经进入城市化快速发展的阶段,特别是在1992年以后,城市化率每年提高1.19%,相当于同期世界平均速度的3倍。 统计结果显示,2005年,我国有50―100万人口的城市108个。其中,百万人口以上的城市75个,占69.44%;20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有25个,占23.15%;400万以上的城市13 个,占12.04%。
这些城市,就是农村人口迁移的宝地。如果农民来了以后,许多切身利益问题不能一一解决,即使摇身一变,过上了城市生活,那也是大打折扣的城市生活。因为没有城市生活的基本保障作支撑,仅凭移动了身子和住处,是不能证明城市化质量有多高的。所以,我们必须关注在推进城市化建设方面,不可搞半拉子工程,要以人为本,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以人的适应度、生存度、发展度、分享度达到一定的理想为尺子,绝对不要徒有虚名。
为此,我国需要加强对城市化建设进程和效果质量的跟踪监测,采取根本性措施解决半城市化问题,不能让进了城的农民长期处于尴尬的地步。如果条件不成熟,就不能勉强放农民进城。这是当前我国城市化建设中要破解的又一个难题,也就是说城市没有做好准备,那就等等再说,免得走进半城市化让农民寒心。
当下,我国城市化率基本以每年0.9%的增速前进。这0.9%的增幅里面,还有多少处于半城市化状态的农村人口,应该搞好摸底调查,以利于制定相应的对策,进而实现全面的、实高的、令人信服的城市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