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22-28日 都市世界 “一周热点” 第三十五期  
   首页>> 关注往期

    规划不知地质情

    2008年汶川地震后,时任中国城市规划设计院城市规划室主任的邓东被派往灾区支持重建。到了当地,他非常惊讶地发现,同处汶川,汶川县城和映秀镇相距不过10公里,却有着完全不同的命运。

      “说实话,两地的建筑质量没有太大差异,但汶川县城只有不到1/4的建筑物损毁,而整个映秀镇却几乎没有一栋成型的房子。”刚开始邓东也不太明白,后来经地震专家解释才了解,原来是城镇规划的选址存在问题。

      据北京市城市规划协会秘书长高毅存介绍,建筑物对地震的抵御程度,不仅取决于结构、强度等自身因素,还与建筑物的选址、朝向密切相关。一般来说,与地震所处的断裂带“同向”,损毁最大;如果与断裂带走向交叉而过,则相对损失较小。这个理论极好地解释了大家在汶川和映秀看到的不同景象。据勘察,四川龙门山断裂带的基本走向为西南—东北走向。映秀整个镇子基本也是按照这个走向建设的;而汶川县城则是沿着西北—东南方向建设。因此在遭遇强震时,两城的命运迥异——前者基本没有建筑物幸存,后者除两方向交叉地带的区域外,建筑物基本能够保持不倒塌 ……【详细

查看更多
一周热点新闻

灾后重建需控制城市规模与尺度

  在4月24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部署进一步做好四川芦山抗震救灾工作,把损失减少到最小程度,并且指示要及时组织开展灾害损失评估,科学编制灾后重建规划和方案,适时启动灾后重建工作。以一个城市研究者的视角,除持续跟踪新闻动态,关注灾区情况以外,我想在此呼吁一下灾后重建的城市规模和尺度问题。【详细

城与镇,错位发展和谐共舞

  城市越大,集聚能力越强,刺激着很多中小城市“做大做强”的雄心。不过,这“做大”得有条件,要有边界。该大则大,该小则小。不顾外部制约盲目“摊大饼”,一味求“大”,只会加剧环境污染、交通拥堵,城市将变得不经济、不宜居。【详细

再议唐山大地震后城市重建的“三大遗憾”

  河北省委常委、唐山市委书记赵勇谈起唐山震后重建经验时表示,唐山的灾后重建工作也存在一些遗憾,一是灾后选择了原地重建,有些地区没有完全避开地震断裂带;二是没有对地震遗址实行完整保护;三是城市规划设计总体水平不高。建议四川地震灾区要根据当地地质情况,做好重建的选址工作。【详细

把城镇居住聚集区建在低风险、易抵灾地区

  网友提到人口的密集布置应该尽可能在一些低风险带,毫无疑问这是正确的,我们尽可能实现这点。但要保证城市规划先行,这也是新型城镇化道路中,我们总结汶川经验特别要提醒的。我们怎样把城镇居住聚集区安排在低风险、易于抵抗灾害的地区,而且在功能设置上能够全备。【详细

应高度重视城镇化中重速度、轻质量的问题

  我们认为,要持续健康推进城镇化,必须使城镇化水平与经济发展阶段相适宜,必须使城镇化率提高与政府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提升相协调,必须使产业集聚和经济活动集中与城市基础设施承载能力相匹配。【详细

查看更多
他们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