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首选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的占22.7%,就业首选家乡中小城市的约占30%。这是15万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最近受访时做出的选择。
“家乡”击败“北上广”,说明大中小城市对人才的吸引力正在趋向均衡。对于城市发展而言,这是个积极信号:发达的大城市有更多的机会和发展空间,但中小城市也有生活成本低、宜居等优势。建设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引导资源在不同层级的城市更加合理配置,正是新型城镇化迫切的任务。
该大则大,做大做强需“防病”
全省人口逾百万的特大城市已有8个,而9个大城市中好几个市区人口逼近百万,即将晋级“特大”。江苏的特大城市、大城市,是不是太多了?是不是该限制大城市发展?
“全国每平方公里140人,而江苏700多人。人口密度高、环境容量小,决定我们的城镇化必须集聚发展、集约发展。江苏大城市理应比其它地方多。”省住房与城乡建设厅副厅长张泉强调,省里提出积极做大做强中心城市,完善大城市功能,合乎省情,符合城市化的客观规律。
4月11日,国家外专局发布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十佳城市,我省苏州、南京联袂入选。“老外”选出的这“十佳”,无一例外都是特大城市。大城市集聚高级要素,吸纳高端资源的能力更强,这是市场之手做出的合理选择。集聚度越高,城市产出率越高。发达国家超级城市富可敌国,很大程度得益于此。
“城市规模过小,集聚人口和产业的能力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投入的成本高。” 下转A6版
上接A1版 淮安市长曲福田的话,道出淮安建设拥有百万人口的苏北腹地中心城市的考量。
城市越大,集聚能力越强,刺激着很多中小城市“做大做强”的雄心。不过,这“做大”得有条件,要有边界。该大则大,该小则小。不顾外部制约盲目“摊大饼”,一味求“大”,只会加剧环境污染、交通拥堵,城市将变得不经济、不宜居。
城市大了易得“城市病”,但并不是一“大”必有“病”、越“大”“病”越重。“香港那么多人口,城市很拥挤,但‘城市病’并不严重。”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规划技术处处长李盛认为,这得益于科学规划与合理发展。香港不是围绕一个中心“摊大饼”,而是分成几个各有开敞空间,又能顺畅连接的城市组团。这就大大降低过度集聚带来的“城市病”。
其实,不管大与小,城市都得防“病”治“病”。南京市长季建业认为,特大城市不能只顾空间扩张,必须提升城市能级,增强城市承载力,才能放大集聚效应、辐射能力。说到底,“城市病”“病”在承载力不足,“病”在城市“底子”不结实。
发展小城镇,不能“遍地开花”
“大城市是好,但人不能都涌进大城市。”苏州吴江区盛泽镇镇长王益冰认为,发展小城镇,让部分农民就地城镇化,既可缓解大城市的人口压力,又有利于优化城镇体系。
当大城市迅速发展时,镇的发展现状却不容乐观。近年来,全省小城镇镇区人口增长放缓,镇的集聚能力有弱化的趋势。小城镇缺乏吸引力,“看得见”的原因是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无法与城市相比,“看不见”的是土地指标、资金、体制等方面的瓶颈。省下达给县级市的建设用地指标,一般每年仅500-800亩,这些发展的“甘霖”难得洒到镇里。
盛泽依托纺织业发展成经济重镇,已是中等城市的规模,但还是困在镇的行政框框里“大脚穿小鞋”,建设用地指标已连续两年没拿到。2010年,我省试水“扩权强镇”。吴江把县级审批权限全部下放给盛泽,但盛泽只要一小部分。“扩权后,镇里缺人才,没资源支撑,编制没增加……”盛泽镇党委书记李建炯直言,小城镇建好了,可能不比大城市差,但配套资源不到位,小城镇吸引力不够,人还是往大城市跑。
小城镇是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纽带。当前,部分劳动密集产业逐步向小城镇集聚,加之部分农民工返乡,小城镇发展迎来良好机遇。忽视小城镇不可取,但不顾省情盲目“造镇”,与盲目“造城”一样,都需引起警惕。
经过多年撤乡并镇,我省去年还有845个小城镇,规划到2030年减至540个。这个“减”,是为了更好地集聚资源,培育92个重点中心镇及100个特色镇,从中择优发展10万人以上的现代新型小城市。省里正研究进一步扩权强镇,破解小城镇发展瓶颈。但支持小城镇发展,并不是支持“遍地开花”,而是紧扣“择优培育”。这里的“优”,不是指镇子的“个头”大,而是看产业发展、历史文化等方面有无特色和优势。
“小城镇只有把特色做好了,才能发展得很好。”南京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院长张鸿雁说,发掘特色,要结合当地的资源禀赋。苏州的周庄、同里,靠江南水乡发展旅游,高淳桠溪经营“国际慢城”,都是走特色兴镇的路子。
城市要有“圈”,城镇要成“群”
“孤立的城市没前途,但一个网状的城镇群就可以活得很好。”张鸿雁说,单个的城镇必须联网大城市,形成有向心力的城镇群。城镇群内,各城互相依赖,分工协作,从而得到更大的发展空间。
城市要有“圈”,城镇要成群,这是提高构建合理的城镇体系,提高城镇化质量的必然要求。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邹军指出,从单个城市到都市圈、城市群、城市带,城市的集聚能力以几何级数提升。我省近年重点打造的南京、苏锡常、徐州三大都市圈,生产要素集聚度和创造财富的能力,都明显高于圈外地区。
城市如何成群,如何实现城际互通,需要政府超前规划,积极组织。“集群的城市之间,类似于神经元间的关系。”东南大学教授过秀成认为,这种联系是立体多层次的,而交通设施是最基础的纽带。公路路网为主的交通,注定城市发展是“圈层式”的“摊大饼”。都市圈、城市带的内部联系,必须靠更加高效的轨道交通,让城市群里的大小城市实现同城化。
“‘十二五’期间,南京要投资1000亿元发展轨道交通体系。”季建业说,南京连接周边城市的宁和、宁天、宁扬、宁句、宁宣城际轨道,以及连接六合、高淳、溧水等近郊的市内轨道已逐步实施。
南京到太仓90分钟;南京到南通市区90分钟,常州到泰州30分钟……翻看《江苏省城镇体系规划(2012—2030)》,“区域轨道优先”,“城市带内轨道交通公交化”等蓝图让人振奋。
轨道交通网络密切了城市群内部的联系,很多中小城市对这种紧密联系既盼望又担心。“同城化”的交通会不会让大城市的“虹吸现象”更加明显,把中小城市的发展资源进一步吸到中心城市?
日益“同城化”的城市群内部,中小城市不被“吸干”的出路在于错位发展。差异化发展的城市,才会彼此需要,互相支撑。日本名古屋本是鲜为人知的小城,新干线开通后,纳入“东京一小时都市圈”,并注意与东京错位发展。东京打造金融中心、研发中心,名古屋则侧重汽车、商贸等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错位发展让名古屋通过接受辐射和拉动,跻身日本第三大都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