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背不动那么多大城市
大城市规划建设近来再成关注焦点,一些地方政府借新型城镇化的胎动积极为之谋划。但与之形成对比的是,近几年一些民间组织开展了对大城市功能和发展障碍的评价,诸如“中国最不宜居十大城市”、“中国交通最拥挤十大城市”、“中国最衰落十大城市”,甚至有机构还评出“中国十大鬼城”。
这些大城市暴露出的弊端,主要集中在交通拥挤、环境污染、房价高企、就业困难、外来人口得不到人文关怀等,突出反映在以下几“荒”:
比如需要城市管理者举债投入大量资金建设的地铁、轻轨基础设施,所引发的“钱荒”;需要配置大量住房设施出现的“楼荒”;由于医疗卫生资源过度集中,外地中小城市群众集中到北京等大城市就诊引发的“医荒”;由于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引发了“校荒”等等。值得注意的是,过去往往只是一座中型城市声称要建设升级为“大城市”、或是一个单独地理单元的城市要建设和延展“城市群”,而当下地方利用新型城镇化,发起新一轮大城市的“规划热”显然已超越了这种限度。
地方政府应该意识到,大城市的过度膨胀会给管理者带来巨大的民生考验。城市规划和建设有其客观规律。建城市是“大”是“小”,不仅受制于产业结构、资源禀赋、人口容量等经济因素,还受制于历史、文化、生态、习俗等社会因素。中国目前需要的不是钢筋水泥垒起来的大城市,不是行政区划概念意义上的大城市,不是资源垄断、层级盘剥的“大鱼吃小鱼”的大城市,而是应该创新大城市的发展思路,通过非硬件的增量,如通过互联网、电子信息来拓展大城市的“柔性”和“软性”,形成更多智慧城市、聪明城市,而非现在的“傻大个”城市……【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