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智慧城市必须基于生态的考验
为规范和推动智慧城市的健康发展,构筑创新2.0时代的城市新形态,引领中国特色的新型城市化之路,住建部启动了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工作。建设智慧城市是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创新驱动发展、推动新型城镇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并且试点城市将经过3年—5年的创建期,把集约、低碳、生态、智慧等先进理念融合到城镇化的具体过程当中,从而智慧的配置城市资源,优化城市宜居环境,提升城市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最终实现市民幸福感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已近年底,随着国家智慧城市标准体系的逐步完善,这将规范和推动国内智慧城市的健康发展。然而,一些城市将智慧城市建设当成数字城市的新包装,一些城市被企业营销牵着鼻子走,国内智慧城市虚火过旺和盲目贴标签的行为也广为诟病。那么,作为规划师和建筑师,在推动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工作的探索和指标体系的实施过程中,又将对国内智慧城市建设存在的诸多误区和认识进行怎样的矫正和澄清?在引领新型城市化建设的过程中,又将如何经得起备受关注的生态的考验?
智慧城市并非仅仅指向智能层面,实际上其生态层面的规律也是生态与美学相结合的指标之一,在这个过程中,能够看到很多这样的案例,也有些人将其叫做智慧的建筑。这些建筑都是一些标志性的建筑,在形状上给人以视觉的冲击,但从生态的基础上来看,其是不是伪绿色或伪生态,是否是伪低碳都值得探讨。对此,英国建筑师理查德·罗杰斯的合伙人伊凡·哈伯认为,建筑师如果真的想创建一个生态化的建筑,只有真正与工程师一起工作,才能让这个建筑能够在技术层面得以成立。怎么样才能够提供具有生态审美价值的社会意义和经济意义?从更深的一个层面出发,可以从反向进行思维,甚至临时性的建筑方式都可以成为一种生态化的趋势。有时候一个展览,看起来是一个临时的建筑,实际上是有永久意义在里面的,代表了一个相反的本质,生态的审美则更需要透过城市的现象去看其内在……【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