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21-27日 都市世界 “一周热点”第七十二期  
   首页>> 关注往期

    从“功能城市”走向“文化城市”

    城市文化是建设和谐城市的重要基础,是城市竞争力的核心内容,是城市创新发展的强大动力,影响并决定着城市发展的前景和方向。从传统的功能城市到今天的文化城市,文化已经成为城市生活中举足轻重的关键元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在城市文化建设方面却重视不足。归纳起来涉及八方面问题。

      避免城市记忆的消失。城市记忆是在历史中慢慢积累起来的,从文化景观到历史街区,从文物古迹到地方民居,从传统技能到社会习俗等,众多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形成一座城市记忆的有力物证,也是一座城市文化价值的重要体现。但是,一些城市在所谓“旧城改造”中,由于急功近利作祟、经济利益驱使等人为因素,实施过度的商业化运作,采取大拆大建的开发方式,致使积淀丰富人文信息的历史街区被夷为平地;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传统民居被无情摧毁,文物保护单位被拆迁和破坏的事件也屡见不鲜。由于忽视对文化遗产的保护,造成这些历史性城市文化空间的破坏、历史文脉的割裂、社区邻里的解体,最终导致城市记忆的消失。

      避免城市面貌的趋同。城市面貌是历史的积淀和文化的凝结,是城市外在形象与精神内质的有机统一,是由一个城市的物质生活、文化传统、地理环境等诸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一个城市的文化发育越成熟,历史积淀越深厚,城市的个性就越强,品位就越高,特色就越鲜明。但是,一些城市在建设发展中,城市面貌正在急速走向趋同。由于城市规划建设中抄袭、模仿、复制现象十分普遍,面貌雷同的城市街区占据越来越显著的位置。各地具有民族风格和地域特色的城市风貌正在消失,“千城一面”的现象日趋严重……【详细

查看更多
一周热点新闻

国开行编制城镇化融资规划 设立专项基金

  “国开行正在系统编制融资规划,做好顶层设计。”19日,国家开发银行行长郑之杰在2014中国城镇化高层国际论坛上透露,国家开发银行正在编制应对新型城镇化融资的顶层设计,以更好地满足城镇化资金需求。 【详细

时事评论:城市“医治病楼”刻不容缓

  4月初,奉化的一幢楼房倒塌引发了全国的关注。许多人发现,类似的“定时炸弹”其实身边也很多,于是引发了民众对那些“未老先衰”危旧房的关注。塌楼事件并非个案。2009年8月,河北石家庄市一座建于上世纪80年代的二层楼房在雨中倒塌,17人遇难。【详细

发改委李铁:新型城镇化需要系统性改革

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李铁表示,新型城镇化背后的一系列改革将从各地的试点中吸取经验教训,同时也将从日本、欧洲、拉美等地的城镇化进程中获得借鉴。李铁在论坛上表示,目前国家层面对城镇化发展的基本目标明晰,将迎来对发展目标落地细化的阶段,这一过程中,各个地方的试点工作意义重大。 【详细

李耀新:智慧城市不搞“摊大饼式”建设

   无论是部署推进企业节能减排,还是智慧城市建设,市经信委的每一项决策都深深影响着上海这座城市的“幸福指数”。昨天,由解放日报和新华社长三角新闻采编中心、上海人民广播电台、东方网联合主办的2014上海“民生访谈”,迎来最后一位嘉宾—市经信委主任李耀新。他就市民关心的雾霾治理、4G网络建设、新能源汽车等热点问题一一回应。【详细

把脉城市“交通病”建议发展轨道交通缓堵

  20日,中国公路学会理事会理事长胡希捷在综合交通运输智能化与城市轨道交通高峰论坛上表示,缓解交通拥堵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大力发展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在特大型和超大型城市中应特别优先发展。 【详细

查看更多
他们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