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奉化20年楼龄房屋坍塌

 
     

4月4日上午8点45分,对于奉化市锦屏街道居敬社区里的那一声巨响,不同方向目击者有略微不同的描述。有的人形容这次倒塌像“地震”,有的人听到了疑似鞭炮声的“噼里啪啦”,有的人觉得它的坍塌像麻将牌倒下一样,有的人视线则被浮起的漫天灰尘遮住——至今还没能从那阴影里走出。

记者拿到了一份《奉化市居敬路29幢房屋工程质量检测评估报告》,该检测报告,由浙江建院建设检测有限公司在今年1月17日做出,这则长达27页的报告,得出了居敬路29幢“不能够满足正常使用要求”的结论,将该幢房屋评定为C级,且建议对房屋尽快采取加固措施,以确保安全使用。

报告显示,检测机构于2013年12月深入到居敬路29幢,对各住户居室情况进行检测,其中有“结构性裂缝”、“隔墙与楼板脱开裂缝”、“砖受压碎裂”、“钢筋受力弯曲并锈蚀”,且有楼体倾斜等情况,报告称“部分业主几经转手和装修,对房屋进行重新改造,承重墙拆除后没有补强处理”。 [详细]

 

浙江奉化居敬小区29幢楼房倒塌不是一个偶然事件。

奉化倒塌居民楼设计方:当时按50年标准设计

 
     

奉化市建筑设计院院长郑根福表示,这房子总共五层加一个架空层,总共四个单元,砖混结构。设计的是50年的基准期,这个计算的时候按照50年设计。

郑院长告诉记者,2005年正式发行实施的《民用建筑设计通则》要求,住宅楼等一般性建筑的使用年限为50-100年,而在上世纪90年代,国家虽然在这些方面没有明文规定,但业内默认的设计基准年限为50年。此外,设计图纸当年在交付施工前,只是设计院内部采取设计、校对、审核和审定四道程序把关,而没有第三方机构进行审查核准。

按郑院长的说法,居敬小区的房屋设计使用的基准年限为50年,设计图按照当时的国家标准进行设计和把关审核,设计上合规合格。

那么第29幢在20年后发生倒塌是施工中存在问题吗? [详细]

 

倒塌楼房去年底被认定为危房,曾获评“样板工程”

危旧楼成“定时炸弹”“未老先衰”房摸排宜快

 
     

——多地危旧楼房隐患时有爆发 “快餐式”建筑进入“质量报复期”

针对各地危房问题频频出现,有专家指出,上世纪80年代后,广东、浙江、山东等沿海改革先行地区的城市化建设提速,一批“快餐式”楼房密集建成。如今,许多楼房的建设年龄已经陆续达到20年甚至30年。由于先天不足,后天装修过频、维护不够等原因,良莠不齐的建筑进入“质量报复周期”。

按照我国《民用建筑设计通则》的规定,一般性建筑的耐久年限为50年到100年。然而,现实生活中,很多建筑的实际寿命与设计通则的要求有相当大的距离。究竟是谁缩短了房屋的寿命?建筑专家陈旭伟认为,需要从规划设计、建筑质量和实际使用等多方面进行评估。“不可否认,改革开放后,为解决百姓住的问题,很多地方确实建造了一批'快餐式’的房子。”陈旭伟说。 [详细]

——砖混结构危旧房共性缺陷难以弥补

从全国多地排查情况来看,存在安全隐患的房屋主要集中在上世纪80至90年代初建成使用的老小区,1995年前交付房屋,以砖混结构为主,且多处于城市中心地段。专家指出,砖混结构危旧房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共性缺陷:

一是住宅建设标准较低。上世纪80-90年代的住宅设计,执行的是国家颁布的《住宅建设标准》(1983年)、《住宅建筑设计规范》(GBJ96-86)(1986年)标准,当时国家标准对抗震设防还没有强制性要求,采用的设计规范、施工工艺、建筑材料标准较低。 [详细]

——业内人士建议须尽快排查摸底建“病历”

据多座城市的有关部门负责人介绍,目前,危旧房摸排主要实行属地管理,有危险、有问题的楼房重点观察。而在现实中,老房子出问题却主要以居民感受为准,这种小问题如果放任不管或者叠加,就可能导致房屋变为建筑意义上的危房。

“楼房安全一分钟都不能等。”陈旭伟说,再难也要逐步建立档案,不仅是建立建设成果的档案,更重要的是建立使用档案。“政府应逐步加强社区工作,实行属地管理。在老旧小区,应该社区跟物业联合起来,对楼房加强监督。”[详细]

 

多地危旧楼房隐患时有爆发 “快餐式”建筑进入“质量报复期”。

建筑质量终身负责制并非“天方夜谭”

 
     

据新华社4月19日的报道,记者日前从山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了解到,从今年5月1日起,山西省将对新建、扩建、改建等建筑工程质量实行终身负责制。一旦建筑工程质量出现事故,负有相应责任的单位和人员将承担质量终身责任。

虽然影响建筑质量的原因错综复杂,但与建筑商的责任心有着莫大关系。尽管一纸“红头文件”不可能彻底改观多年来“追责匮乏”的现实,但提出这样的要求本身就是一种理念进步、管理进步。

当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红头文件”有一个确保“落实落地”的问题。现实中,一些建筑商习惯了“拍拍屁股走人”,不可能因一纸通知就能转变观念。还有,“终身负责”有个后续承继的问题,如果直接的建筑商“销声匿迹”了,有谁来承继其终身负责的责任?一幢建筑至少要存在数十年、上百年,建筑公司可能早已“人去楼空”、“物是人非”。几十年后发生“问题”,再追溯到“几十年前的某某公司、某某人”,是一个很难想象的事情。[详细]

 

我国很多建筑的实际寿命,与设计通则的要求差距甚大。

 

现在我们面对既有的旧建筑只能“亡羊补牢”,可是对新建筑我们就必须严格对建筑的质量和城市规划加以控制。中国的建筑质量和水平相较于20年前有了很大提升,但粗制滥造和偷工减料却一直存在着,不减反增。最近几年,频繁有在建或者新建楼房倒塌新闻见诸报端,这需要针对开发商的建筑质量制定更为严格的管理和监督。不然,房产证70年的期限也不会成为我们的烦恼,性命将成为我们随时存在的担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