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五年,住房和城市建设部将在华东、华南、华北、华中、西部分别开展智慧城市(镇)试点建设…[详细]
杨学山说,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和变化使“智慧城市”在技术、平台选择面临严峻挑战…[详细]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伯虎提出,智慧城市是未来城市发展的方向,在探索建设过程中要注重系统工程、以人为本等…[详细]
@易鹏:补充两点:1、要未雨绸缪考虑到智慧城市建设可能带来对人的隐私等方面的负面影响,法律建设要同步。2、智慧城市源于技术支撑,但远不是技术能解决所有问题。 @王缉慈:中国关注模式model, 外国关注路径path。什么是智慧城市,什么地方有条件建智慧城市,如何达到智慧城市,即道路怎么走,这个问题很少有人考虑。 @曾韬2012:全球智慧城市建设模式各异:在欧洲智慧城市方案中,柏林侧重交通,巴黎侧重规划,斯德哥尔摩强调市民与政府的互动,维也纳关注民生等。而中国侧重于城市管理与规划。欧洲许多的智能城市建设在大城市周边的老工业区,亚洲的智能城市建设区域既有卫星城、产业园区,也有现有城市的改造。 @金矢:智慧城市已经成为时髦名词。发达地区城市的形象工程从景观形态转向了高科技的公共设施。一些国际大公司纷纷游说中国的城市,采用先进的设备和软件,打造智慧城市。一些城市智能化的演示甚至达到了未来科幻社会的标准。遗憾的是,我们还有诸多民生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智慧城市能否从实际出发呢? @金矢:广东佛山委托我们策划智慧城市。过去的理解是智能城市,通过硬件设施的配备提高城市管理的信息化水平。我们提出的智慧城市则是寓管理和服务理念为核心,强调政府决策智慧和公众参与、社会监督智慧对接的城市。通过现代手段强化公共服务和民主管理的智慧城市。 @陈世卿院士:未来的中国智慧城市和农村的设计目标,必然是:无污染、零灾害、生活舒适、生产高效、生态优美的城市!
欧盟 于2006年发起了欧洲Living Lab组织,它采用新的工具和方法、先进的信息和通讯技术来调动方方面面的“集体的智慧和创造力”,为解决社会问题提供机会。该组织还发起了欧洲智慧城市网络。Living Lab完全是以用户为中心,借助开放创新空间的打造帮助居民利用信息技术和移动应用服务提升生活质量。
美国 麻省理工学院比特和原子研究中心发起的Fab Lab基于从个人通讯到个人计算再到个人制造的社会技术发展脉络,试图构建以用户为中心、面向应用的用户创新制造环境,使人们即使在自己的家中也可随心所欲的设计和制造他们想象中的产品,巴塞罗那等城市的实践则从另外一个视角解读了智慧城市以人为本可持续创新的内涵。
新加坡 2006年启动“智慧国2015”计划,通过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积极应用,将新加坡建设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一流的国际化城市。新加坡成绩引人注目,其中智能交通系统通过各种传感数据、运营信息及丰富的用户交互体验,为市民出行提供实时、适当的交通信息。
丹麦 建造智慧城市哥本哈根有志在2025年前成为第一个实现碳中和的城市。要实现该目标,主要依靠市政的气候行动计划——启动50项举措,以实现其2015年减碳20%的中期目标。许多城市的挑战在于维持环保与经济之间的平衡,采用可持续发展城市解决方案,哥本哈根正逐渐接近目标。
韩国 以网络为基础,打造绿色、数字化、无缝移动连接的生态、智慧型城市。通过整合公共通讯平台,以及无处不在的网络接入,消费者可以方便的开展远程教育、医疗、办理税务,还能实现家庭建筑能耗的智能化监控等。
日本 2009年推出“I-Japan智慧日本战略2015”,旨在将数字信息技术融入生产生活的每个角落,目前将目标聚焦在电子政务治理、医疗健康服务、教育与人才培养三大公共事业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