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 现状分析
1. 现状地理位置
师范校座落于张飞大道北段东面山地上,东接花果山游乐场,西接张飞大道北段和蟠龙路,北有城市道路衔接,南临桃园山庄酒店和气象站;现有用地面积约9.945公顷。

2. 现状概况
规划区整个地形起伏较大,地势是南北高,中部低,东高西低,主要用地为桑园地。现有校门朝西开于张飞大道,进门台地高差达20多米。校内道路系统基本完善;现有教学用房 平方米,综合用房 平方米,男、女学生公寓共 平方米。拥有音乐楼、图书馆等,校区中部有四百米标准运动场一个。现有教学班级52个,在校学生人数3000人,教职工210人。
二、 规划原则
1、 立足近期,展望未来。解决近期办学的需要,也为将来学校发展留有余地。
2、 总体规划,分期实施。针对目前校园周边用地紧张的情况,对校区应总体规划控制,根据实力分期分步实施。
3、 处理好继承和发展的关系。本规划是在原校址的基础上扩建,完善原功能区,保留部分原建筑,继承其建筑风格,在新区发展新的功能区。使两者协调、和谐,构成一个整体。
4、 布局严谨,功能分区明确,采用轴线对称的手法布置建筑。根据现有空间环境,分散布置各功能建筑,但要突出标志性建筑,体现轴线景观,建筑体量小而精致,以建筑形体表现活泼的学校生活环境。

三、规划指标
把学校发展成集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培训为一体的综合教育基地,班级达100个,在校人数5000人。规划用地面积20.92公顷。
四、 规划布局
校园总体规划结合现状布置,将校园分为东西两大功能区,西区是改建区,主要为基础教育部,包括:音乐楼、逸夫楼、综合教学楼、图书馆、学生公寓、学生食堂、勤工俭学中心、体育场馆等。东区是新建区,主要为大专教育和职业培训部,包括:综合教学楼、实验楼、办公楼、艺术楼、学生公寓、学生食堂等。中部为400米标准运动场,运动场南端为篮球场、网球场等。
西区台地下部分建筑改为公寓,拾台阶而上正对大门的轴线上拆除原来的四层的办公楼和两层的教室用房,保留逸夫楼、音乐楼,在原运动场上修建一幢五层组合式综合教学楼,作为轴线上的标志性建筑,建筑前为铺装地面、雕塑、花坛,建筑南侧布置水池、游园、花坛、花架等,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空间。标志性建筑后边为现有的综合教学楼,在其南侧布置图书馆,方便学生使用,也构成完整的教学区。北侧在现有学生公寓的基础上布置学生公寓、教师公寓、学生食堂、勤工俭学中心等,构成生活区,有独立的出入口,与教学区互不干扰。体育场馆布置于北部的城市干道旁,有利于校园使用,也可以对外租用,避免外在因素对校园的干扰,场馆内设游泳池、更衣室、厕所等辅助用房。
东区为新建区,北大门也是校园以后的主入口,采用严谨的轴线对称布局,进入校门就是中心广场,有利于人流车流的集散,广场既是校园环境的主题,又是进入校区的分流点。左边是学生公寓和食堂,紧临大道布置,方便使用,减少人流对教学区的干扰。右边布置后勤及保卫办公楼。再往前是两幢教学楼,左边是综合教学楼区,采用围合的空间布置,构造有序的内部空间环境,庭院中配置绿地、花坛、小品等,为师生在紧张的学习之余提供一个充满情趣的休息环境。右侧为400米标准运动场,长轴为南北方向,设8根跑道,西侧设看台,从校门进入后能通视整个运动场,保证了良好的视线通廊。
五、道路设计
校区主要入口为北大门,辅助入口为西大门。北部城市干道宽度为20米。校区内道路为各功能区的联系纽带,主路宽度均为双车道7米,连通西大门和北大门,环绕教学区,形成环行道路系统,保证了每幢建筑的通达性,消防通道4米,人行道2米。东西教学区和体育场馆分别设置停车场,教学区设自行车停放棚。

六、 竖向设计
鉴于规划范围内地形高差复杂,校园规划场地分为五个场地标高,西区台阶以下为一场地标高,绝对高程约为360米,台阶上音乐楼、逸夫楼为一场地标高,绝对高程约为385米,新建教学综合楼、原教学综合楼、图书馆、运动场和东边校区为一场地标高,绝对高程约为383米,学生公寓、学生食堂、教师公寓为一场地标高,绝对高程约为380米,沿北部道路的体育场馆、后勤用房、勤工俭学中心为一场地标高。绝对高程约为382米,台地与台地之间设踏步相联系,车道坡度最大设计不超过8%,车道与场地之间以种植绿化隐蔽高差,场地内雨水、污水以运动场东为界分别向东西两边排入城市市政排水干管。

七、 绿化环境设计
学校环境设计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室外环境中像花坛、绿化、树木、水景、小品等内容对成长中的学生们未来人格形成影响极大,校园内绿化采用各种组合形式,一为重复直线形引导式种植,此方式放置于中轴线上;二为缓解地面与建筑物的渐变种植,此方式放置于建筑周围;三为缓解地形高差形式的缓冲种植,即凹角处为高植物,凸处为低植物,此方式用于坡地休闲读书区域,绿化增加自然感,烘托校园自然气氛,同时也是乘凉休息的好去处,从安全角度上必须避免带刺,有毒的植物在校园绿化中出现。中心广场以花卉、灌木为主,教学区以草坪、高植物为主,休闲区以廊、亭、石、植物为主进行环境营造。
八、 管网设施设计
1、给水系统
校园内给水管道采用生活、消防水共用一套系统,为保证水安全,由2路给水管供水,一路为市政给水管,一路为校园内自备水源。主干管采用环状,主干管管径为DN200mm,进水管上均设有流量计和闸阀。按《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JJ16—87》要求设置地上式消火栓。
2、 排水系统
整个校园的雨污水排放采用分流制。各建筑物的室内污水、废水合流接入污水立管排至室外,经过化粪池处理,由污水管集中后排入校外市政污水管网。其接污水管井标高及位置根据市政综合管线图确定。
校区雨水排放采用自流排放。各建筑屋面雨水经雨水斗汇集后排如室外雨水井。所有雨水经雨水管集中后排入市政雨水管,其接雨水管井标高及位置根据市政综合管线图确定。
九、 防灾设计
本规划建筑安全等级为二级,校内定点位置设消火栓,道路设计成环形消防车道,可供大型消防车通行,并满足消防扑救面的要求。建筑内设灭火器。根据各建筑物的防雷级别进行防雷设计,根据规范要求设置,校园内设置通讯交换机。地震设防烈度为六级。
十、建筑设计
校园内建筑大部分为公共教育设施建筑,部分为居住性建筑以及运动性建筑,建筑的造型力求庄重、典雅、大气的形态,设计中既揉合现代视觉艺术的理念和当代建筑设计概念,又运用民族语汇和优雅的比例关系。直线和曲线的对比;窗户的虚实,光影的变化,稳重而又高贵的色调,整体而又耐人寻味的细部构件设计,使建筑具有强烈的表现力。
建筑具有地域民族化一面,因此,在设计中采用不同的柱头、构架形成廊柱构造形式,出挑、内凹的建筑体量感觉,除建筑体量,构件上的处理外,色彩尤为重要,使学校建筑又具备现代性、活泼性。
建筑的空间形式力求多样化,延续性。建筑与建筑之间由于错台,连廊而产生院落的空间。柱廊的空间使全封闭的空间更为通透灵活,更具运动性与生命力。
建筑的设计与地形相辅相成,互补互利,互相衬托,形成一个统一的大空间、大环境。
十二、用地平衡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