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挑战之二:场地与东沙河湿地公园之间的高差悬殊,如何形成亲水的滨水界面?
城市中心区东侧是景观良好的东沙河湿公园,恐于洪水之患,公园比规划建设用地低8米左右,城市建设的安全性与亲水性的矛盾需要解决。
对策:分别通过垂直的阶梯结构和水平的锯齿结构,来建立城-水联系。将8米的高差分为两级进行化解,设计内湖,并将水位抬高使滨水建筑与水亲近,并形成滨水步道平台,形成“城市阳台”;另外,将抬高的内湖水系引入建筑群,营造独特的“水院”。以上手段既解决了高差问题,又丰富了滨水区的景观体验,大大提升滨水带的商业价值。
(3)挑战之三:在既定的车行优先的城市格网中,如何建立更安全高效的绿色交通网络?
控规已确定了基本的城市格网,这种车行交通优先的格网系统,与本案期望的步行尺度、人性化城市中心的目标有很大的矛盾,需要通过重新梳理规划的道路系统。
对策:发展公共交通、建立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鼓励多种交通方式并存。
建立以公共交通优先的城市综合交通体系是解决城市中心交通拥挤、交通事故、环境污染问题的关键。本案在主干道设有公交快速线,形成两横两纵的外围快速公交体系,促进城市土地开发。本案交通规划建立以地铁S2号线为主干,沿外围快速公交线为骨架,场地内部普通公交线为网络的三层次公共交通体系。S2号线在崔昌路站点与交通枢纽结合,是交通换乘的重要节点。规划建立自行车交通系统,结合公交站、综合交通换乘枢纽及道路交叉口,设置自行车租赁点,形成区域性的自行车租赁网络;此外还规划了空中、地面、地下三个层面的立体步行系统。
(4)挑战之四:如何创造特征鲜明的城市空间与形象?
现状规划场地平整、竖向上缺少变化且周围景观单调;上位规划中建筑限定高度总体较低,如何在此条件下创造出特征鲜明的城市空间与形象?
对策:在中心区的核心区域下沉,形成线形的绿谷,似从滨水区向内弯曲自然形成,进入中心区的一座“绿岛”,“绿岛”上的建筑群呈整体的流线形态,宛如岛上自然生长的植物,与中心区其它区域规整的院落布局形成鲜明对比,个性凸显、形象鲜明。此外,核心区与滨水区的建筑同为相对自由的有机形态,整体呈“T”字形,与其它区域规整的布局形态呈契合关系,使中心区的整体形态结构非常清晰。城市绿谷同时还营造了冬暖夏凉的微气候,有利与低碳城市的建设。
(5)挑战之五:如何营造步行空间以形成商业中心氛围?
上位规划中界定的道路红线较宽,不利于形成连续、舒适的步行购物环境,难以满足RBD的要求。
对策:适当减少建筑裙房特别是商业裙房的退红线距离,拉近道路两侧建筑间距,以形成更有商业氛围的购物空间;建筑底层可采用骑楼形式来化解街道变窄可能带来的人流拥挤;核心区的 “绿谷”将两侧的商业、娱乐功能全部串接起来,使这一区域成为步行购物的天堂。此外商业裙房的院落布局形式也更有利于购物人流形成“回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