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轨道交通10号线四川北路站地区城市设计
一、规划背景
轨道交通是解决大城市交通和振兴城市的重要手段。地铁站建设带动周边地区的土地升值,成为城市发展的催化剂,已成为大家的共识。但如何进一步使资源扩大影响面,促进机能高效运转、集约化利用土地和发展地下空间是当前我国城市建设探索的重要课题。通过城市设计推进地区体系化是使其催化作用进一步发展的重要途径。
上海轨道交通10号线四川北路站位于四川北路和武进路的交叉口,整个城市设计历经8个月,得到专家和政府部门的认可和好评,并于2006年10月获得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局的批准。目前这地区正在城市设计的指导下全面实施,地铁站已进入施工阶段,周围地块按照城市设计进行招商、土地出让或进入设计施工阶段,部分区块正在建设。
二、规划要点
(一)环境资源分析
把握环境资源是实现城市设计目标的重要依据,也是塑造地区特色的基础。四川北路站预测人流每天5.4万,构成了地区繁荣的活力资源;四川北路是上海的传统商业街,长期以来由于缺乏周边交通的有力支持,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而本设计区域周围有吴淞路和海宁路,通过合理的交通组织可以为本地区的开发带来机遇;地铁站周边有多幢优秀历史建筑,虽然会增加开发的难度,但能够为地区的特色创造提供条件。
(二)设计目标与构思
1.以地铁站为核心,建立地下空间网络
城市密集地区的地下空间建设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而地铁站是地下空间开发的原动力和催化剂。城市设计以地铁站为核心,以300m为半径,约8分钟的步行距离,建立行为单元,构建地下一层和二层的公共步行空间网络。公共步行空间网络的组织首先重视将人流有序疏解,突破地铁站的地块界限,在行为单元范围内安排10多个出入口,有独立使用供全天通行的,也有与物业开发相结合,在商场营业期间开放的;其次是合理组织通勤消费空间,便利市民。在地下二层离站厅100-150米范围内布置购物区。地下一层,在整个行为单元内布置商业、购物、休闲、娱乐和餐饮区。第三是力求地下空间的易达性组织和促使地下空间的环境地面感,这是激活地下空间有效性的关键。城市设计利用下沉广场、建筑中庭和步行商业街等空间设计手段,以地铁站为核心构建立体化的公共空间体系,其特征是由室内室外共同组成的多层面的立体网络结构。下沉广场是地上地下一体化空间的过渡。设计区域内设置四个下沉广场,通过宽敞的下沉广场、绿化平台和自动扶梯等的便利联系,将地面人流自然地引入地下。同时,布置通向地下二层的建筑中庭,通过顶部的玻璃顶棚,将自然光直接投射到地下空间,打破了地下空间的封闭感。
2.组织四川北路中段具有规模效应的商业综合系统
在15.93公顷的城市设计范围内,以地铁站为核心,合理组织功能布局,建设城市商业综合区。中部的A、B、D1地块以商业购物为主,C地块以文化娱乐、宾馆和服务功能为主,D2、D3地块以办公为主,兼商业功能。同时,建设由地下一、二层和地面1-5层组成的全步行的商业综合体系,组织功能互补的商业业态。其中购物、文化、娱乐、休闲、健身、餐饮、住宿及其他相关服务设施,总建筑面积达l8.9万平方米,形成综合的规模效应。
3.建构地铁站地下地上的一体化系统
地铁站站厅层,由于其上部有2—3m的管道覆土层,其标高大多处在负8米以下,相当于周边开发建筑的地下二层,它们之间的衔接是地下空间一体化建设的重点。城市设计对原地铁站方案进行了局部的调整,修改了原有设备用房的位置,增加了地铁站北侧的下沉广场,扩大了站厅层的交通和商业空间,有效加强了地铁站与周边地块的联系。另外,地铁站的出入口、采光口与通风井,以及残障人电梯等都必须通过地面环境来实现。长期以来,由于城市建设各管理部门和设计专业的分离,各自为政,使地下与地上空间脱节,给城市环境带来很多遗憾。城市设计通过系统研究,布置了引导人流的4个下沉广场,组织了地铁风井的位置、形式以及与地面建筑的关系,以达到空间形态的整合。地面建筑的总平面布局也充分考虑地铁盾构铺设的保护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