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制单位: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规划面积:12.75平方公里
完成年份:1999年
规划概况
(1)编制该规划是为了进一步落实深化1996年制定的《廊坊市城市总体规划(1995-2010)》,对影响城市功能和景观质量的主要街道进行综合治理,并有效控制城区12条大街两侧用地的改造与开发,提高城市的街道景观和环境质量,树立21世纪廊坊新形象。
(2)规划范围:城区12条大街(广阳道、爱民道、金光道、解放道、光明东道、银河北路、新华路、新开路、和平路、光明西道、常甫路、银河南路)两侧各100米-300米内用地,总面积12.75平方公里,道路总长度47.15公里。
(3)规划控制区:环城路以内约33平方公里的城区范围。
(4)规划目标:总体规划的深化和量化,重塑城市形象,重整城市形体格局。提出城市形象建设广告词“新世纪新廊坊”。
(5)城市建设目标:作为京津都市圈的“经济协作都市”;作为高格调的“休闲都市”和“京津后花园”;作为京津科技、产业圈中的“科技都市”和“中国硅谷”;作为京津教育圈中的“教育都市”;作为高品质的“环境都市”。
规划主要内容和方法
本次规划就如何运用城市设计方法介入控制性详细规划,以及最终成果所应表达的内容、深度、形式、侧重的角度,进行了探索和研究。一方面对12条大街的总体结构、道路交通、景观风貌、城市空间要素进行了分析研究,展开了关于廊坊城市形象的民意调查工作,另一方面进行了政策建议和保障机制研究,对廊坊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实施提出了一系列实施对策和控制管理要求。
规划确定廊坊市城市结构为“组团式结构”。规划分城区、新区、万庄区3个组成部分,城市有明确的主城区即现状城区,是全市的行政、经济、文化中心。规划综合考虑街区内土地使用功能,完善用地结构;建设完善的城市居住区的居住小区;建设完善的公共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体系;调整完善道路网,使之系统化,并综合考虑铁路南北的道路网的衔接;综合考虑城市景观和生态系统要求,完善9条大街的绿地开敞空间;有污染的工业企业一律搬迁。
廊坊城区采用“外环加三横四纵方格网式”路网结构。规划建设布局合理,建设快速顺畅的道路系统和现代化交通设施;规划客运和货运系统;规划实现现代化交通管理。
廊坊以建设园林绿化城市为目标,争取每1平方米的绿化面积;树立大园林概念,创造环境优美,具有的北方平原城市特色的园林绿化城市。森林公园、时代广场(原人民公园)、金光道儿童公园、植物园依托十字化轴和新世纪步行街中央绿化带,形成市区主体绿化空间。散点布置在市区道路两侧的若干处小游园、街头绿地和绿化广场,起到装点街景和方便附近居民游憩的作用。郊野生态绿地、城市组团间大面积生态绿化隔离带构成市区的绿化背景。
规划确定廊坊城市风格为具有北方平原城市特色的,园林式生态型的现代化城市。规划4大城市景观区,即城市综合景观区、城市旧城商业景观区、城市文化景观区、城市特色生活景观区。发挥时代广场(原人民公园)、第五大街的景观优势,强调时代广场及周边地段的整体开发与景观建设,形成有震撼力的景观、广场系列空间,从而形成廊坊新形象的展示窗口。
广场是城市的“起居室”,廊坊城区规划城市广场12处,除火车站站前广场是交通集散广场外,其余广场性质均为市民休闲游憩广场。
街道是城市的骨架。规划确定金光道是廊坊重要的行政文化一条街,新华路是行政商业一条街,和平路是联系旧城、新城(新中心区)、开发区的演化带,是联系城区与新区的枢纽型大动脉,是廊坊形象设计的重点。
规划确定城市建筑高度分区以高层点缀,多层和低层相结合为原则,城市新规划区内以低层为主,高层建筑集中布置在城市公共设施中心。
规划确定控制指标体系、指标确定原则、指标体系应用原则、市政设施布置原则、规划管理原则等5项控制标准。其中控制指标体系包括规定性指标(包括用地性质、建筑密度、容积率、绿地率、建筑控制高度、停车泊位、禁止机动车出入地段、配套设施的等级标准)和引导性指标(人口容量、建筑面积、建设引导等)两项,并且控制指标体系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
规划另就5个焦点问题即火车站地区交通整治、规划范围界定、组团式城市结构、工程专项规划、总体规划修编等给予明确答复,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廊坊空间结构构想与景观规划构想》的课题研究。

廊坊市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用地规划图

廊坊市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分图图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