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亦庄枢纽站前综合区
新城未来面向区域的综合服务中心,是新城重要的形象区。京津城际铁路、轨道L2线、S6线在亦庄枢纽站交汇,片区功能在空间布局上围绕枢纽站和轨道L2线两侧布置各种大型公共设施和商住混合用地,在外围形成新城的居住组团。片区北临新城楔形绿地,南临结合蓄滞洪区规划的湿地公园,两者之间用一条南北向的轴线连接,轴线两侧布局医疗卫生、行政办公为主的静态公共设施。片区西部临通惠排干渠布局集中的混合功能用地。片区用地规模约14.1平方公里。
(5) 马驹桥居住组团
在马驹桥镇中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城居住组团。该片区位于新城各片区的中心位置,同各片区之间都有比较便捷的交通联系。片区北侧和西侧临凉水河和新凤河,环境优美。东侧临京津塘高速公路,南侧临六环路,对外交通发达。片区用地规模约3.4平方公里。
(6) 物流基地
新城以物流服务为主导功能的片区,位于京津塘高速公路和六环路的交汇处,凭借其良好的区位和交通条件,将依托天津港和京津塘高速公路,建设北京的出海口,同时在区内形成北京东南部货物集散及集装箱转运基地,为新城及北京提供方便的第三方物流服务。在凉水河沿线,利用环境优势,布局混合功能用地。在片区东北部,布局居住用地。片区用地规模约5.2平方公里。
(7) 六环路路南区
新城沿京津塘轴线向南发展的综合区域,居住空间依托马驹桥居住组团向南带状发展,片区西部是以发展与奔驰汽车产业链相关的配套产业区,东部是以发展环保产业为主的产业区。轨道交通L2线自东向西横贯片区中央,在轨道两侧规划公共服务中心,同时规划两片集中的混合用地,作为促进产业升级的研发创新基地。片区用地规模约21.8平方公里。
第31条 居住用地布局规划
(1) 规划原则
――建设不同档次、不同类型、配套设施完善的现代居住区,进一步改善和满足居民的居住条件。
――规划居住指标为综合控制指标,应按照《北京市新建改建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指标及说明》的要求,进行居住区级和居住小区级住宅建设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
――规划范围内农村居住用地建设,随着城镇化的进程逐步向城市居住区标准过渡,完善基础设施,提高土地利用率,建设现代化的居民点。
(2) 控制标准
根据新城的发展目标,居住水平将逐步提高,至2020年规划居住标准为:人均居住用地面积约26平方米,建筑面积38平方米。
(3) 用地布局
①核心区西北部居住用地:包括开发区的配套居住用地、亦庄镇区和鹿圈四村。沿凉水河一带以一类住宅为主,其它地区以二类住宅为主或发展高、多、低层混合的住宅区。
②河西区居住用地:为新建居住区,主要满足近期新城发展对居住配套用地的需求。此部分居住用地应保障规划区西部绿色空间中的部分旧村拆迁人口的安置,以及解决教育用地、产业工人对单身公寓的需求。沿凉水河一带以一类住宅为主,其它地区以二类住宅为主,局部可以考虑高密度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