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条 社会发展策略
(1)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努力实现城乡一体化,农村人口逐渐向新城和小城镇转移。
(2)稳定人口的流动、完善社会结构,增强外来人口和新城的相互认同,促进社会的融合。
(3)通过调整第三产业的比重增加就业岗位,公平配置教育、医疗卫生、体育和社会保障等公共资源。
(4)加强社区建设,满足人的归属需求,增强社会的凝聚力,为居民参与新城管理提供途径。
(5)规划社会空间布局,区分有限需求层次,引导整体社会融合;空间规划要多元化,避免同质化。
第11条 文化与旅游发展策略
(1)通过多种投融资方式建设现代化的文化标志性建筑,确立现代文化产业基地的地位,支撑文化产业发展;
(2)加强运河文化研究,保护运河文化遗迹,弘扬运河文化精神,借助运河知名度提升通州文化知名度。
(3)以主题公园和大型商业设施建设为契机,坚持旅游布局与通州新城产业布局一致的原则,整合资源,突出重点,狠抓重点旅游项目的建设,发展特色旅游,完善旅游服务设施,全面提高旅游接待水平,打造通州新城旅游品牌。
第12条 资源与生态保护策略
(1)在通州新城规划的实施中落实上层规划有关生态环境的内容,以具体的生态空间布局和生态要素建构数量来满足北京整体区域的生态要求。
(2)在通州新城规划区域内以“城市森林”和“社区生态单元”为主体建构“全空间生态网络”的城市生态景观格局。
(3)整治通州水生态系统,合理利用水资源,大力防治水污染。
(4)根据城市气候特点和城市形态、功能发展的实际,维持良好的城市物理环境,满足城市居民生活舒适性的需求。
(5)从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制定资源利用策略。
(6)建立通州新城生态环境监控和数据分析的支撑体系和技术平台。
第13条 空间发展策略
(1)面向区域协调发展。加强与东部新城以及天津、河北的协调与联系,构建面向东部发展带及北三县地区的城市空间结构。
(2)城市发展重心转移。城市空间主要向东、南方向发展,引导城市主要功能区围绕北运河发展,形成更加完整的空间骨架。
(3)交通引导开发。新城的开发首先进行以轨道交通为龙头的基础设施建设。政府授予一级开发公司对轨道交通沿线土地开发的专营权,由该公司进行轨道交通沿线的土地进行一级开发后进入二级市场。通过轨道交通沿线土地的增值获得轨道交通建设资金,由该一级开发公司组织轨道交通建设。
规划轨道交通线路最终确定后,即冻结沿线两侧800米范围内的建设项目,并对土地进行预征。重点控制轨道交通现有节点、现状轨道交通线两侧800米范围用地,高速公路出入口周边1.5公里范围内的连片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