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实现不同的出行距离依托不同的主导交通方式,积极倡导步行和自行车交通。与新城组团式布局相适应,长距离出行以轨道交通及地面快速公共交通为主导,中等距离出行以各种公共交通方式为主导,短距离出行以自行车及步行交通为主导。
(8) 实行差别化的停车供给策略。适当提高新城停车供给标准。基本车位(夜间泊车)必须保证一车一位。提倡配建停车设施的高效利用,考虑全天或分时段向社会车辆开放。提倡绿化与停车空间的结合,创造停车设施的生态效应。节约利用土地,公共或配建停车场鼓励建设立体停车设施。积极发展驻车换乘,促进小汽车、自行车交通方式与公共交通方式之间的良好衔接。
(9) 强化道路交通安全,提高道路交通管理水平。提高全民现代交通意识,加大执法力度,建立良好交通秩序,提高交通安全性。向所有交通参与者和管理者提供动态交通信息,提高交通决策和管理的科学性,减少出行的盲目性。
第82条 外部交通联系
建立与顺义新城功能定位相适应的新城外部交通联系。保障顺义新城与中心城、通州和亦庄重点新城、北京东北部、北部地区其他新城的协调发展。
新城的外部交通联系由公路、铁路、轨道交通、航空系统组成。其中,铁路包括京承铁路及京承高速铁路。轨道交通包括地铁M15线、市郊铁路S6线及S3线、轻轨L1线。
(1) 加强新城与中心城的交通联系,建立新城与中心城之间紧密衔接的复合型交通走廊,加快京密高速公路、地铁M15线等的建设,真正实现疏解中心城的人口和职能、集聚新的产业的目标。
(2) 加强新城与通州新城和亦庄新城的交通联系,适时启动富密路、平沿路南延、市郊铁路S6线等的建设。建立三个重点新城之间的复合型交通走廊,促进三个重点新城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形成东部发展带反磁力系统。
(3) 加强新城与北京市东北部及北部地区其他新城的交通联系,加快白马路、顺安路北延、东部发展带联络线、顺于路、火沙路等干道的建设。建立新城间的快速公交联系,充分发挥顺义新城产业发展、新城建设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对周边密云、怀柔、平谷、昌平和河北燕郊等地区的服务、辐射和带动作用。
第83条 公共交通系统
在2020年前建成公共交通为主体、轨道交通及快速公交为骨干、多种运输方式相协调的综合客运交通体系。
(1) 轨道交通系统。由地铁M15线、市郊铁路S6线和S3线、机场专线L1线组成的快速轨道交通网将构成十字型骨架,贯穿新城南北及东西,有机连接新城各组团,并连接北京中心城、通州、平谷、怀柔、昌平等新城。
2020年建成地铁M15线、市郊铁路S6线、轻轨L1线,运营线路总里程约57公里。规划轨道交通车辆段2处,停车场1处,总用地规模为51公顷。
(2) 地面公交客运系统。按快线、干线、支线三级系统优化和完善地面公交线网结构。根据客运枢纽和轨道交通的发展,动态调整优化公交线网布局和运营模式。在新城和北京中心城之间建设快速公交走廊,近期在轨道交通线路尚未建成时,在走廊上安排大容量地面快速公交线路。
(3) 公交场站。按照保养场、中心站、首末站三个层次安排公交场站规划用地与建设。新城规划保养场1座,中心站6处,总用地规模为21公顷。改善首末站的条件。公交场站设施应与新城的开发和改造同步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