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人员掩蔽应以就地分散掩蔽为原则,工程设置尽量避开敌方重要袭击点,避免过分集中。按照人均1平方米的标准,加快人员掩蔽工程的建设,并完善医疗、物资储备等配套设施,以满足战时掩蔽人员的生活保障要求。应通过地下通道加强各单个工程之间的联系。
(4) 地下空间开发要兼顾人民防空要求。按照“远近结合、上下结合、平灾结合”的原则,综合开发地下空间资源,利用地下空间的防灾特性进行主动防灾,形成系统化、现代化的地下防护空间体系。
第108条 气象灾害防灾减灾
(1) 构建新城气象灾害监测系统,建立气象灾害预报预警服务平台和应急指挥系统,保证在气象灾害来临前,能够及时、有效、畅通地发布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信息,努力降低气象灾害损失。
(2) 根据北京市气象综合探测系统建设的整体需要,在本区内安排建设自动气象站网、风廓线系统、路面状况和能见度观测系统、闪电定位系统等气象探测设施,并保障信息传输的及时、有效。
(3) 根据北京市气象远程视频预报会商网络系统建设的需要,建立区级服务终端系统,在大型社区新建气象灾害预警电子显示屏,并加强对机场、防汛等部门的气象灾害预报预警服务。
(4) 根据北京市人工影响天气工程系统建设的需要,在本区内安排建设火箭和高炮站点以及高山地基作业点等设施。
第109条 综合救灾
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切实加强灾时救济和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提高备灾物资储备能力,保证灾时、灾后人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正常进行。
建立区级救灾物资储备点(库),科学规划储备物资总量和品种,健全灾民救助物资储备制度。建立快捷、畅通的本区灾情信息管理系统,健全灾民救助应急资金机制,制定和完善救灾预案。
第十二章 产业发展与布局引导
引导产业健康发展、合理布局,提升首都综合竞争力。
第110条 原则
(1) 适合首都经济发展的需要,发挥地区优势,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坚持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作为区域产业发展引擎的临空产业中心和首都先进制造业基地。
(2) 依靠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发展循环经济,集约利用资源,大力发展高附加值、低能耗,少污染的产业。
(3) 深入研究主导产业的发展趋势和布局,按照“产业集聚、布局集中、资源集约”的原则,着力抓好现代汽车扩建等一批高端项目和重大项目,延伸产业链条,形成产业集群,提升北京产业的竞争力。
第111条 产业发展引导
(1) 第一产业
以农民增收为中心,坚持“科学规划,有进有退,拓展功能,三效统一”的原则,深化农村各项改革,不断开发拓展农业的经济、生态和生活功能,充分发挥农业在新城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加快一产向二、三产业的延伸,促进一二三产的融合和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把顺义打造成首都重要的农产品加工中心、优质籽种生产中心、观光休闲中心和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建设具有顺义特色的都市型现代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