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条 区域协调发展策略
(1) 坚持城乡统筹发展,以全区总体发展为目标,以新城建设为重点,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全面发展”的区域发展格局。
(2) 继续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坚持科教兴农,增加农业投入,继续进行副食品生产基地建设,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促进农业产业化。保护耕地资源,建立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加快山区开发建设,对贫困的深山区,走“下山入川”之路,充分利用山区资源,发展多种经营。
(3) 充分发挥区域内农副产品、劳动力资源优势,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工业、食品加工、服装纺织等劳动密集型的都市工业,发展农村经济,并为农民提供就业岗位。
(4) 发展现代物流业,建成京津冀北地区的物流集散地。同时,根据平谷区的生产优势和现有市场条件,建立服装、毛织、农副产品等批发市场。
(5) 积极发展旅游事业,区内的旅游景点和周边地区的旅游景点结合起来形成区内、外两个旅游体系,成为京津冀地区重要的观光、游览和休闲度假基地。
第17条 资源和生态环境发展策略
(1) 重视生态安全和环境建设,以山前生态保护、水系综合整治和地下水源保护为目标,从资源环境保护、灾害隐患和建设防护几个方面,综合分析平谷新城及地区的生态本底条件,合理控制城市规模,将城市建设活动有效控制在本地区的生态承载能力之内,做到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协调统一,确实保证城市安全。
(2) 高效利用资源,加强环境保护,提高环境质量。从市区天然气输气管网接引天然气供应平谷,提高新城的能源供应水平;发展多种形式集中供热,使用清洁能源,建设清洁节能型城市;加快污水处理厂和污水网的建设,确保大气、水体等环境质量,保护地下水资源;加强雨洪利用与中水回用,高效利用再生水资源;因地制宜地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资源,推广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等能源新技术产业化进程,鼓励利用垃圾、污泥进行发电和制气。
(3) 以创建环境友好型社会为目标,加强环境污染综合治理。加强水环境治理与保护,严格控制大气污染,确保区域大气质量良好,做好声环境的控制和改善工作。同时,加强植树造林、绿化环境,建设生态示范区,发展绿色产业。
(4) 以景观生态理念为指引,促进生态环境保护与城市景观建设相和谐。以新城内泃河和洳河景观建设为重点,在构建城市景观的同时考虑景观的生态功能。
第18条 空间发展策略
(1) 区域协调发展,构筑面向区域综合发展的城市空间结构。加强与环渤海地区、与中心城及市域其他新城的相互联系与协作。
(2) 城乡统筹发展。加强新城和重点镇建设,带动周边地区发展;促进村镇整合,引导工业向小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提高城乡人居环境质量,构筑城乡协调发展的空间结构。形成重点镇带动一般镇、平原镇带动山区镇、小城镇带动农村的发展格局。同时,根据乡镇的发展条件,因地制宜地选择企业用地。鼓励山区乡镇下山办企业和农村产业用地与城镇工业小区集中规划建设,提高土地利用效益,切实保护区域生态环境。
(3) 新城空间整合。在现有空间格局基础上集中紧凑发展,加强市政、道路、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搞好危旧房改造工程,新城建设要把旧区改造和新区建设结合起来,构筑完整的城市空间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