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7.3 疏散通道
确保疏散通道和救灾道路畅通。紧急避难场所应设置2条以上疏散道路;长期避难场所应设置4条以上疏散道路(要安排在不同方向上)。紧急避难场所的道路宽度不小于3.5米,长期避难场所疏散道路的宽度不小于15米。
11.7.4 应急救灾物资储备系统
(1)建立以新城级救灾物资储备库为中心、镇乡级储备点(库)中心为结点的全区综合仓储网络。根据救灾的实际需要,科学地规划储备救助物资的品种和总量,保证灾时、灾后生产和生活正常进行。
(2)综合开发地下空间资源(包括地下人防设施),利用地下空间进行救灾物资储备。
第四部分新城建设引导
第十二章分区建设与城市风貌引导
12.1新城分区控制与引导
(1)在保证新城总体协调发展的前提下,新城建设实施分区域的发展策略。
(1)怀柔新城的集中城市建设用地共划分为8片区,每个片区用地规模约为3—5平方公里。重点加强对各片区的限建因素、功能定位、开发强度、景观特色、大型公共设施以及大型交通市政基础设施等规划要素的总体控制和引导,保证新城发展的整体协调。
(2)在新城分区的基础上应进一步划分街区(1~2平方公里),重点加强对各街区主导功能、建设规模、各类公共设施配置的总量控制,保证街区内建设开发的动态平衡。
(3)制定引导形成新城特色地区的发展策略,重点加强对新城滨水地区、历史文化区域、公共服务中心等特色地区的控制与引导,建设更具有活力和吸引力的新城风貌。
12.2城市风貌引导
12.2.1 城市风格
(1)以红螺山为景观背景,以怀柔水库、红螺湖、雁栖湖三个大面积水域以及多条向城市内部延伸的河道作为联系纽带,将自然山水与城市建设进行生态化、艺术化地有机融合,塑造“精巧秀雅、活力清新、怀山柔水、城景共融”的新城特色风貌。
(2)加强自然山形水系、历史文化、生产生活以及重要城市标志空间的有机联系,引导形成两条城市风貌带。在新城地区西部,延续历史文脉,体现山、水、城的有机联系,营造红螺文化风貌带。在新城地区东部,突出时代精神,体现传统与现代风貌的交融,营造新城现代文化风貌带。
12.2.2 城市尺度
(1)充分体现山水揽城、城景和谐共融的景观格局特点,在新城建设中,充分尊重原有城市肌理,加强怀柔新城与红螺山、怀柔水库、怀河、雁栖河等自然开放空间的协调关系,重点突出红螺山在城市轮廓线中的主导地位,形成以中、低密度为主的城市整体空间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