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城市各建设片区的门户节点可以通过公共建筑与广场的结合强化节点的作用,在强调建设片区标识性的同时还要充分考虑节点的可参与性,以提高周边居民的归属感和凝聚力。
(4)滨水带核心景观区、城市文化广场、公园等特色景观节点,要结合自然现状,深入挖掘城市文化内涵,延续历史文脉,体现节点空间特色,通过各级干道的联系,形成特色的网络型活动场所系统。
12.2.6 城市识别
(1)通过对城市识别体系中的开放空间、绿地景观、标志点、标志物等要素进行重点艺术化处理,突出地域特色、民俗文脉和时代特征,赋予怀柔新城鲜明独特的文化内涵。
(2)城市标志性区域要充分运用建筑设计、雕塑小品、绿化景观、灯光照明等手段,强化开放空间形式特征,营造空间感染力,体现不同组团的文化特质。
(3)位于城市快行动线上的门户区域,通过运用绿化景观、大型雕塑、构筑物、灯光照明、城市标识等手段来突出新城门户形象。
(4)组团门户区域应体现地域特色,以组团特色定位为指导,结合当地的文人历史特征,形成具有组团标志性的门户区。
(5)通过选择种植适宜的当地树种及特色花卉,形成有特色的道路绿化,增强新城的鲜明特征。
(6)重视对城市家具主要包括公共座椅、候车亭、电话亭、广告牌、标志牌、公共雕塑等装置以及公共设施的控制引导,使其成为体现怀柔新城特色标识的重要元素。
第十三章新城近期发展与实施保障
13.1 发展目标
稳步推动新城经济结构的逐步转型,重点加强红螺山-雁栖湖市级风景旅游度假区建设,带动新城会议休闲产业的高水平发展;积极筹备、启动新城医疗、体育、文化中心等大型公共服务设施,完善面向区域的综合服务功能;推进中国怀柔影视基地、怀河沿岸时尚创意文化基地、中科院研究生院的建设,引导科技研发、创意文化功能的培育与集聚,并将雁栖市级工业开发区建设成为生态友好型的都市产业园区。规划到2010年初步构建怀柔宜居城市的基本框架。
13.2 规模控制
2010年新城城市人口规模预计达到22万人左右,城市建设用地规模规划控制在27平方公里左右。
13.3 发展策略
13.3.1 加强全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 ,不断强化怀柔新城的生态环境优势。
落实生态涵养发展区的环境综合整治指标,提高区域生态环境的整体功能。
(1)提高生态涵养能力。加强山区封山育林和天然林保护力度,大力营造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绿化风景林、农田林网和村镇片林,对喇叭沟门原始次生林以及怀沙河、怀九河市级水生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进行重点保护。同时要加强风沙区危害治理和村镇绿化建设,到2010年,全区林木覆盖率达到77%以上,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5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