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合理调整产业布局,围绕核心资源发展相关产业,发挥产业集聚效应,形成资源高效循环利用的产业链。
(5)提高循环经济技术开发水平和创新能力,积极开发有重大推广意义的资源节约和替代技术、能量梯级利用技术、“零”排放技术、可回收利用材料和回收处理技术、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技术,突破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瓶颈,加快先进成熟技术的推广应用。
2.1.6 社会发展策略
(1)全面推进人口健康发展。不断优化人口结构,提高人口素质,加强人口管理和服务。
(2)全面繁荣文化事业,切实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着力发展面向基层的公益性文化事业,丰富和活跃市民文化生活。增强新城文化产业的整体竞争实力,形成与广大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相适应的文化产业结构。
(3)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范围,健全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相衔接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健全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建立和完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
(4)加强和谐社区、和谐村镇建设,着力推进基层就业、社会保障、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公共教育、公共文化、社会治安等六大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城乡基层公共服务水平,切实解决群众最关心的现实问题,改善人居环境质量。
2.2 城市规模
2.2.1 区域生态承载力
(1)区域生态承载力分析是规划科学利用自然资源、合理安排城乡建设布局、保证区域可持续协调发展的重要依据。将怀柔的生态承载力分为10个等级进行分级评价,作为城市规划资源合理释放的指标依据。
总体看来,现状怀柔镇、怀北镇、庙城镇、雁栖镇、琉璃庙镇和汤河口镇的生态承载能力较弱,而宝山镇、喇叭沟门乡、长哨营乡、桥梓镇和杨宋镇的生态承载能力较强,其余地区的生态承载能力适中。
(2)生态规划将整个区域分为生态承载的富载区、平衡区和超载区。
生态承载力分析结果表明,怀柔区域现有生态状况较好,全区面积的86.8%属于富载区,其中生态承载最丰富的区域在宝山镇、杨宋镇和长哨营乡。生态承载的平衡区和超载区面积较小,分别占总面积的3.6%和9.6%。其中平衡区散布于区内中部山区的汤河口镇、琉璃庙镇、怀北镇以及雁栖镇,超载区则主要集中在北部山区的汤河口镇和平原区的怀柔镇。
2.2.2 生态规划对区域人口容量的控制与引导
(1)根据生态资源条件所提供的发展潜力,在适地适用的原则下充分合理利用各类资源,以生态承载力分析为依据,确定城市发展的合理规模和人口容量。
(2)在区域整体生态环境不断提高、动态调控生态资源释放的基础上,全区的人口容量有从48万人-54万人动态调节的空间。
(3)在生态承载力条件下,怀柔区的人口容量应不突破50万人口,以利于生态系统进行自我维护、自我修复能力的建设,保障生态系统安全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