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1 北部山区生态型小城镇
(1)位于长城以北、以怀丰公路为主要交通联系通道的琉璃庙镇、宝山镇、汤河口镇、长哨营满族乡以及喇叭沟门满族乡,地处深山区,是北京城市北部重要的生态保护以及水源涵养地,承担着保持水土、涵养水源、减少风沙的重要作用。
(2)城乡发展应坚持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兼顾的原则,加强山区生态环境的建设和保育,改善山区农业生产条件和自然环境,农、林、生态养殖并举,因地制宜合理开发,利用山区旅游资源多样和林果资源丰富的优势,开发具有生态特色的旅游项目,使山区实现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3.3.2 中西部生态旅游型小城镇
(1)位于长城以南浅山地区的渤海镇、九渡河镇,具有优美丰富的自然环境和深厚的历史人文资源,是历史人文及自然景观集聚区。
(2)城乡发展应正确处理好与地下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森林保护区、风景名胜保护区等敏感地区的关系。发挥优势重点发展旅游业,提高旅游项目的文化内涵,建设高品质的旅游风景区;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以及特色养殖业,强化果品生产优势,向产业综合化发展,建设农副产品生产及加工基地。
3.3.3 南部新城地区
(1)以新城为核心的南部城镇群是怀柔区主要的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区,是全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地区。城市建设区主要包括怀柔新城、桥梓镇和怀北镇的镇中心区以及红螺山-雁栖湖市级风景旅游度假区。
(2)新城地区要充分依托红螺山-雁栖湖市级风景旅游度假区的建设,发挥怀柔新城的辐射带动作用,大力推动周边两个重点镇健康稳步发展,以“新城”为核心、“两镇”为双翼、“景区”为引擎,形成优势互补、紧密关联的城镇发展格局。
3.4 村庄建设与发展策略
3.4.1 人口控制与分布引导
2020年怀柔区农村总人口规划控制在9—10万人左右。其中山区农村人口约6—7万人。
规划进入新城范围的村庄共有36个,进入规划镇区的村庄共有11个。
3.4.2 村庄发展策略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稳步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改变目前农村基础设施落后、公共配套设施不全的状况,根据村镇所承担的职能以及资源条件,采取不同的发展和环境保护策略。
(1)逐步减少位于生态敏感区、生态脆弱区的人口,使农村人口向交通条件好、生存条件好的地区和平原区转移,降低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对山区生存及发展条件恶劣的村庄,积极稳妥地开展搬迁安置。
(2)对于产业基础较好的村落,应鼓励发展民俗旅游业或者绿色农林业,增强产业支撑能力,通过采取适宜的旧村改造方式实现持续发展。
(3)对于担负着重要的生态维护职能的村落,应加大公共财政的扶持力度,增强自身发展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