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其它类型的基层村,应逐步向镇区及中心区集中,或通过迁村并点与产业条件好的基层村进行整合,挖掘新的发展动力。
(5)选择区位、资源等方面具有突出优势发展条件的村庄作为中心村,推进以中心村为重点的生态村落模式,建设现代化农村新型社区。发挥中心村的辐射、服务作用,稳步推进分散农村居民点的迁并整合,促进就业、居住向中心村、镇区集中。
(6)村庄建设应充分利用原有用地调整挖潜,需要迁并或扩大用地规模时,宜选择荒地、薄地,不占或少占耕地、林地和牧草地。应避开各类灾害(河洪、山洪、泥石流、滑坡、风灾、地震断裂等)影响以及生态敏感的地段;应避开水源保护区、文物保护区、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应避开有开采价值的地下资源以及文物埋藏区;村庄建设用地宜避免被铁路、重要公路、35KV以上的高压架空电力线路、输电和输气管线所穿越。
(7)加大城市反哺农村力度,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和保障农村居民点的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和社会事业的发展,初步建立城乡衔接、覆盖面广的社会保障体系。
(8)加快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提升农业发展水平。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现代农业和都市型农业相结合。
(9)加大对农民的职业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的就业能力。
3.4.3 中心村建设
(1)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优化中心村产业结构,发展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特色产业(绿色种植业、养殖业等)。
(2)走规模化发展之路,力争做到一村一品,突出特色,在农副产品加工和流通领域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3)大力促进中心村的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和社会事业的发展,突出对周边基层村的服务辐射职能,吸引周边基层村村民逐步向中心村聚集,实现土地、资源集约发展。
(4)发挥中心村的聚集作用,充分利用规模效应,改进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模式,增强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5)积极推进以中心村为重点的生态村落模式建设,促进全区旅游业发展,进一步提高山区的就业机会。
(6)积极利用和推广科学技术手段和适宜的材料及建造方法,努力实现生态村落低排放、低能耗、节能保温、乡土材料利用、循环再生资源利用以及对自然能源的利用(如:太阳能、风能、雨水等),充分体现地域人文特色。
第四章新城空间结构与功能布局
4.1 新城地区的空间结构
在保证和强化平原区生态安全框架完整、连通的基础上,规划构建“山环水绕、集约生态”的新城地区组团式空间结构。
(1)怀柔新城地区的城市建设布局由“一城、两镇、一区” 组成,形成了 “一区依红螺,路河连两镇,三湖映新城”的鲜明城市空间特征。
“一区”是指红螺山-雁栖湖市级风景旅游度假区。
“两镇”是指新城周边的两个重点镇—怀北镇和桥梓镇。
(2)红螺山延绵于新城的西北方向,丰富的河湖水网以及大片的开敞绿地穿插楔入各建设组团之间,自然形成新城地区山环水绕、集约生态的组团式城市空间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