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4 三新村2003年6岁以上各文化程度构成表
文化程度 |
未上过学和扫盲班的人口 |
小学 |
初中 |
高中
(含中专) |
大专几大专以上 |
人数(人) |
240 |
721 |
761 |
279 |
49 |
占6岁以上户籍总人口数的比例(%) |
11.7 |
5.2 |
37.1 |
13.6 |
2.4 |
(资料来源:三新村村委)
③劳动力构成
户籍人口中共有劳动力1313人,平均每户为 1.9人。劳动人口与非劳动人口的比值为1:2.8。而三新村具有劳动能力的人群(根据年龄段计算,忽略残疾人群等)与未成年人组以及老年人组总数的比值为1:0.47,说明三新村有相当一部分具有劳动能力的人闲赋在家。
三新村外来人员劳动力共2869人,其中三角湖区2330人,新村区539人。从就业构成分析,从事工业人员占绝大多数有1720人,从事工业以外其它行业的有968人,其中从事商业的有574人,从事其他行业的有394人。外来人员中年龄在35岁以下的占总人数的77.8%,25岁以下的占23.9%,35岁及以上的占17.4%。随着三新村经济的发展,外来人口还有进一步增多的趋势。
3.3经济概况
3.3.1经济发展状况
截止到2003年底,三新村工农业生产总值1000万元。其中第二产业(主要是工业)发展迅猛,占村经济的主导地位,2003年工业收入达700万元。三新村工业类型全部为“三来一补”型企业。其工业收入主要通过出租土地或厂房而获取的资金。
虽然三新村的第三产业比以往有了较大发展,2003年第三产业收入250万元,但结合现状需求和该地区整体定位要求来看,还存在较大差距。现状三新村的第三产业类型主要以饮食店、杂货店辅等小型零售业的服务设施为主。总体而言,整体服务设施的规模、分布欠合理,缺乏规划,服务设施的类型仍停留在较低水平。
由于受交通和区位等客观因素影响,现状三新村的经济活动主要集中在位于惠州大道旁的三新工业区周围。各村小组经济水平发展存在较大差异。整体反映,三角湖片区和新村片区在经济水平方面差距较大。
3.3.2经济结构
三新村由过去单一的农业经济结构转变成现在以“三来一补”型工业为主,一、二、三产业的比例为:5:70:25,作为主导产业的第二产业基本上属于“三来一补”型企业。工业类型主要以制造业和加工业为主,收入大部分是村里土地和厂房的租金。
3.3.3经济收入及来源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受惠州市整体发展和自身区位的影响,三新村逐步调整产业类型,彻底改变过去以传统农业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以“三来一补”为主的企业,不断改善投资环境,使经济得到了很快的发展,基本完成产业结构的转变。
根据有关数据统计,三新村2003年总收入为1000万元,由于区位条件的差异和京九铁路的阻隔,三角湖片区和新村片区之间差异很大,三角湖区村民小组的经济收入普遍高于新村区,经济最好的是三角湖二村,但三新村村民整体收入水平与惠州市平均水平还存在一定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