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保护和利用规划的基本思路
象山港区域空间保护和利用规划是综合协调型的区域规划,“统筹”和“协调”是本规划的主要特点和难点。规划主要协调区域保护和利用的矛盾,确定区域发展的战略目标和功能定位,根据区域发展实际确定空间管制分区和控制要求,为下阶段象山港区域长远保护和适度利用提供空间布局依据。
1.加强区域生态保护,明确区域功能定位
象山港区域是宁波市南部生态发展区中的特殊区域,环境优美,且具有垄断性和不可替代的资源优势。区域的首要任务是保护,并在保护的前提下适度利用。
努力打造该区域成为我国著名的生态经济型港湾、长三角南翼特色海洋旅游休闲基地、国家级海洋产业基地、现代国际物流基地。
2.合理确定分区功能,优化完善空间结构
本次规划的重点地区为临港湾地区,该区域范围广、乡镇多、地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保护与利用的要求也不尽一致,规划在积极做好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功能发展要求和自然景观特质、环境承载力、水体自净能力及交换周期的差异,提出以象山港大桥为界,分为东西两个片区。
3.控制区域用地总量,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在整体保护的格局下,符合功能定位的产业发展也必须要有一个合理的容量,使综合效益达到最大化。据测算,象山港区域可建设土地为240平方公里,其中已开发建设用地52平方公里。为合理确定区域开发总量,规划采用了目前国际上广泛运用的生态容量预测方法,即逾渗理论法和经济—生态规模最佳的“中位理论”法,结合土地资源、水资源、污染物排放量等分析,确定该地区极限开发容量应为120平方公里,即可建设用地的50%,但考虑到象山港属于生态敏感地区,实际建设开发用地比重应该低于50%。因此,规划建议象山港区域开发建设总量宜控制在105平方公里,约占可建设用地的43.7%。
4.实行区域空间管制,有序利用空间资源
为实现区域的平衡发展,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必须对区域空间资源进行合理分配与控制,确定各类土地资源的空间管制要求,特别是要明确对基本农田、水源保护地、滩涂、山体植被等不可再生资源的强制性保护。规划将本区域划分为适度发展区、控制发展区和禁止发展区三类发展分区,占总用地比例分别为7.6%、4.1%、88.3%。
5.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加强区域环境整治
区域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整治是区域环境保护的重要前提和内容,因此应积极完善区域交通、给水、排水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并实行重大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严格按照象山港海洋环境和生态资源的有关规定,实施入海排污总量控制,实行农业污染、生活污水、工业废水的综合整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