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规划结构
在充分尊重朱家河自然生态痕迹和现状限制条件的基础上,规划采用依托高速铁路走廊及现状企业用地布局工业区,在工业区东西两侧依托轻轨站点集中布局居住区片的空间布局方式,形成“一轴两心三片”空间结构。
一轴:由轻轨一号线构成公共交通主轴和高强度开发轴,衔接规划范围内的各功能区片和服务中心。
两心:依托轻轨站点形成居住区片公共服务中心,综合布局商业、办公、文化、医疗、体育等设施,位于居民步行可达的范围内。
三片:保留现状工业用地(待条件成熟时搬迁),沿高速铁路走廊布局工业区片,在工业组团两侧形成幸福垸、谌家矶两大居住区片。在两大居住区片内形成4个社区中心,配置基本的服务设施。

(四)用地布局
平衡都市——采用产业、居住用地适当混合发展的土地利用模式,使就业与居住相对平衡。
住宅发展以中档居住区为主,同时利用濒临长江岸线和朱家河的优越自然条件发展少量滨水高档住宅。规划形成2个居住区,4个居住小区,其中包含少量还建住宅,居住人口12.5万人。居住用地主要分布在长江北片和解放大道延长线西片。
新城内布局都市型工业,主要发展无污染的包装、印刷、服装、机电等工业,拓展江岸区产业空间,为汉口东北部地区提供新的就业机会。规划工业用地257.73公顷,其中包含116公顷还建工业用地。工业用地主要分布在沿京广铁路线两侧。此外,依托滨江岸线和天兴洲的开发,还将发展一定规模的旅游服务业。
理想社区——完善配套公共服务设施,突出“以人为本”的思想。在两大居住区片,结合幸福垸和谌家矶轻轨站点设置西、东两大综合性服务中心,在四个社区内,形成四个基层服务点,将超市学校、医院、银行、邮局、体育场馆等服务设施和公园绿地配置在步行可及的距离内,提供舒适多样的生活环境。
绿色交通——以便捷的TOD公共交通为主,形成轻轨、常规公交、小汽车、自行车等多种交通模式共同支撑的新城市交通格局。同时,结合轻轨站点构建以自行车、人行为主的专用绿色交通网络,形成安全、便捷的交通出行环境。
TOD模式——以大运量的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土地开发模式,通常采取的公交形式有地铁、轻轨和快速大巴。在本地区主要是指规划中的轻轨一号线延长线。
生态家园——保留长江、朱家河岸自然的栖息地,通过绿色廊道联系城市开放空间,建设绿水环城的生态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