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设计目标
发挥场地特征,在保证防洪要求的前提下形成优美的景观序列,给市民提供优美的休闲场所。
3、总体形象定位
(1)、滨河公园应以绿色空间为主,保持高绿地率,形成滨河景观带。
(2)、滨河公园应是供市民进行休闲、娱乐活动的城市舞台。
(3)、滨河公园只宜建设小型或临时性实施,不宜进行大规模或永久性建设。
4、规划设计原则
(1)、生态性原则:
通过疏浚河道,截流污水,对水环境进行综合治理与整治。
尽量采用自然材料对堤岸、道路河道及各种设施修筑。
沿河绿地的建设必须在尊重城市自然环境的基础上进行。
(2)、环境保护原则:
沿河地段对环境进行控制与治理,解决原有问题,防止新污染源产生。
(3)、公共性原则:
保证滨河公园的公共性、开放性,保证城市市民的进入和使用。
通过建设优美的城市景观及完善的休闲娱乐设施,满足城市市民休憩观赏的需要。
通过建设方便老人、儿童和残疾人使用的公共设施和无障碍设施的设置,增加该地段的可达性和安全性。
(4)、整体性原则:
通过控制沿河地段的整体形象及节奏,使沿河景观具有较强的延续性和韵律感。
从城市整体出发,控制现有各种景观要素,使滨河绿地与周围的环境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5、 设计要点;
在滨水地段与建设区之间,规划平行道路,形成带状景观区,每隔200米左右设一处吸引点,由休闲场地、景观小品组成,创造针对不同对象的活动空间,对各类座椅、平台、花坛、凉亭等园林小品进行综合设计,使之既统一又有各自的特点。通过不同的地面铺装引导人们的活动流向。利用地方树种进行绿化设计,规划几片特色林,如桂花、枇杷、竹林。滨河绿地与建设区间的道路以人行为主,采用步行道地面铺装形式,滨河绿地内部道路线形曲折,主要考虑人流行动路线及景点的联系和景观效果。沿马家河80米红线修筑护堤,护堤采用复式双平台处理,堤顶平台为绿化用地及3米宽的道路,道路局部放宽挑出。护坡采用绿化处理,堤底比现有河滩地高出60公分,形成坡底平台,以绿化为主,两平台间通过通透的梯道连接,使绿化系统立体化,空间景观层次丰富。
对河床以保护为主,利用马家河水库大坝控制河水流量,净化水环境,形成洁净的水循环系统,保留现有滩涂地,对河道进行疏浚。在现有河滩地种植能抵抗水流周期性变化的树木,恢复河流的自然、演化过程,形成滩地公园,再造自然景观,当有暴雨时,滩涂地作为雨水集留区,暂时存留雨水。通过以上处理,使马家河滨河绿地成为一个具有自然活力的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