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指导思想和重建目标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总体战略,坚持灾后重建和试验区建设相结合,家园重建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物质家园建设和精神家园建设相结合,政府推动与群众自救、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相结合。以统筹推进“三个集中”,实现新型工业化、城市化、农业产业化“三化联动”,以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传统工业向现代都市工业转型、传统服务业向现代都市服务业转型、传统农业县城向现代都市新城转型的“四个转型”为奋斗目标,以重大项目为抓手,以政策措施为保障,到2010年,全面完成灾后恢复重建,基本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建设“全域成都”西部新城。
(二)基本原则
——民生优先。优先安置受灾群众,加快城乡居民点和配套设施建设,重建生活家园;坚持安全重建,避开灾害频发地区,提高城镇、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设防标准,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尊重自然。以生态环境的修复为基础,顺应自然规律,客观评价全县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优化城乡发展布局,客观分析评价灾害损失和灾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优化城乡布局,促进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统一,实现可持续发展。
——统筹兼顾。统筹恢复重建和发展提高,统筹生活条件恢复和就业机会创造,统筹农村重建和城镇重建,统筹灾区与非灾区建设,把重建转化为实施城乡统筹、加快推进城市化、工业化的契机,从而推进经济结构的提档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创新机制。探索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多元投资”的重建机制,以及吸纳灾民参与重建的运作机制。
——协作共建。坚持自力更生、生产自救与国家支持、对口支援相结合,艰苦奋斗、重建家园。
(三)重建目标
到2010年,全面完成灾后恢复和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工作,城乡统筹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初步实现传统农村县城向现代都市新城转型,建成“全域成都”西部新城。
——安居、家园全面恢复。完成城乡居民点和基础设施的恢复重建,交通、通信、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水平超过灾前水平。
——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就业岗位明显增加,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9%,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9.5%,超过灾前水平。完成教育、卫生、文化、体育、人口和计划生育、广播电视、社会福利、社会保障等公共设施恢复重建,城乡居民普遍享有基本均等的公共服务。
——经济恢复发展。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8:57:35。传统工业向现代都市工业转型、传统服务业向现代都市服务业转型、传统农业向现代都市农业转型的格局初步形成,经济发展水平超过灾前水平,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000美元,地区生产总值总量达200亿元以上,超额完成“十一五”发展目标。
——生态环境改善。环保基础设施得到加强,主要污染物排放明显减少,温郫都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的优良环境得到巩固。到2010年,全县绿化覆盖率达24%,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达90%以上,城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城区空气质量稳定在Ⅱ级,农村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达80%,工业企业污染物全面达标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