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资源优良。沿河地区气候属亚热带湿润气候,气候温和,日照充足,雨量丰沛,温光水三要素配置协调,森林覆盖率在16%左右。同时区域内河湖密布,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和水产品资源。此外,区域内邗江、江都、高邮、宝应均有丰富的油、气资源;邗江区北丘陵地区有丰富的砂石、卵石、石英等矿产资源;江都、高邮、宝应等地蕴藏着丰富的地热和矿泉水资源。
基础设施逐步改善。沿河地区地处京沪高速公路和京杭运河沿线,“十五”以来先后完成盐金国防公路宝应段、高兴东公路高邮段、邮仪公路高邮段、淮江公路等一批等级公路建设和改造,同时加强了农村公路灰黑化改造和三阳河等一批航道拓宽整治,初步形成了沿河地区综合交通网络。随着国家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实施,沿河地区污水处理、热电联供等一批环境保护工程正在得到积极改善。
劳动力资源丰富。沿河地区劳动力资源总量120万人左右,占全市劳动力比重为52%,其中高宝地区劳动力86万人左右,乡村劳动力73万人,农业劳动力31万人,按人均耕地面积10亩测算,从事农业生产约需24万人左右,加上城镇失业人数,高宝地区富余劳动力10万人以上。高宝地区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11287元,分别低于全市平均水平和沿江两市3360元和4448元。
社会事业发展基础较好。沿河地区基本形成九年义务教育、普通高中、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等较为完备的教育体系。有省重点中学7所,四星学校1所,三星学校6所,2004年初、高中入学率分别达到99.3%和86.6%。医疗卫生条件基本具备,覆盖城乡的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治体系初步形成。高邮市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县,邗江、江都及宝应基本上实现了大病统筹。
4、沿河地区开发面临的主要制约因素有:
(1)经济基础相对薄弱,自主发展能力不强。2004年沿河地区GDP只占全市38.29%,人均GDP比全市平均水平低4941元。财政收入仅占全市的20.45%,人均只有790元,比全市平均水平低1277元。2004年高宝地区各项存款余额147.1亿元,仅占全市的17.5%,贷款余额60.63亿元,占全市的12.88%,存贷比为41.2%,低于全市平均水平14.8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7.98亿元,占全市的17.57%,增幅高于全市平均水平9.2个百分点。
(2)工业化水平低,整合集聚要素资源的能力不高。2004年沿河地区一产增加值高达20.6%,二产占47.6%。全市2004年工业企业产值、销售、利税前二十位高宝地区分别只有2家、1家、2家,规模企业、知名品牌不多,工业化水平明显滞后。同时产业吸引利用外资的水平不高,2004年高宝地区利用外资8078万美元,仅占全市的9.9%,增幅也低于全市平均水平9.5个百分点。
(3)基础设施不够完善,载体能力不强。沿河地区多处里下河腹地,水系运输较好,但港口设施条件普遍较差,同时现代交通发展不够,对京沪高速公路的利用不充分,乡镇村道路等级普遍较低,路网也不配套。里下河腹地20多个乡镇缺乏南北向的纵向通道,出口单一、不畅。此外,给排水、供电、环保等基础设施发展也普遍滞后。
(4)城镇化进程不快,城乡协调发展难度大。沿河地区现有47个城镇(含城关镇)中,人口不到3万的还有11个,高邮、宝应2004年的城市化水平分别只有37.6%和35%,比全市平均水平分别低9和11.6个百分点。同时大部分乡镇财力薄弱,2004年财政收入3000万元以下的乡镇29个,其中:7个乡镇财政收入在1000万元以下。乡镇普遍财力不足,一方面导致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另一方面也影响了农村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的发展,削弱了乡镇对区域经济的支撑带动能力,增加了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难度。据统计,2004年高宝地区初中入学率低于全市平均水平0.3个百分点;高中入学率低于全市平均水平5.6个百分点;高中毕业生升学率76.7%,低于全市平均水平2.5个百分点;每万人拥有床位17.1张,低于全市平均水平8.7张;每万人拥有卫技人员24人,低于全市平均水平8.55人。
(5)科教人力资源匮乏,创新发展的能力不强。沿河地区一方面有10万以上的富余劳动力需要消化转移,另一方面高素质、高层次的人才严重缺乏,给沿河开发和创新发展带来了较大制约。据统计,2004年沿河地区从事科技活动的人员仅占全市的8%左右,其中高中级职称比重只占10.2%左右,远低于其经济总量所占的份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