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基础设施建设
12、加快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围绕发展大交通、构筑主枢纽,大力实施高速公路联网、干线公路网化和农村公路灰黑化改造工程,加快构建适应区域经济发展要求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加快路网建设。重点拓宽改造京沪高速公路,新建安大公路、改造淮江公路、新建运西沿湖公路。加快纵向的安丰—大桥公路、扬州—菱塘公路和横向的泾河—安丰公路、沿河—广洋湖公路、马横公路、车逻—樊川公路、邵伯—吴堡公路等干线公路建设。加快县乡公路改造,建成农村通达工程。
加强航道整治和升级改造。重点整治京杭运河和高东线,实施运河三改二工程,整理改造运河高邮、宝应港区,提升京杭运河的运载能力。疏浚、改造宝射河、北澄子河、三阳河、盐邵河、新通扬运河,使之全线达五级以上(北澄子河五改三)航道标准,提高沿河地区水路集疏运能力。
加快铁路及客货运枢纽建设。重点改造宝应、高邮汽车总站,争取淮扬铁路立项建设。
13、加强水利建设。一是通过切滩抽槽、清障等工程措施,将淮河入江水道行涝能力在高邮湖水位9.5米时12000秒立米;加固沿河湖两岸堤防,实现防洪达标;二是巩固里下河外围防洪工程,按南水北调规划水位对沿河东堤进行加固除险;三是实施南水北调里下河水源调整工程,继续完善三潼宝工程,开工建设大三五河北延工程、鲁汀河拓浚工程,同时按10年一遇除涝标准整治里下河骨干河网,全面改善该地区的引排条件;四是实施沿运灌区节水改造和尾部水源调向工程,提高农村节水能力;五是进行沿淮洼地的治理,整治内部河道、改造新建排涝泵站,恢复提高圩区排涝能力,解决因洪致涝问题;六是实施重点经济区防洪工程,按50年一遇标准建设高邮、宝应城市外围防洪工程,并以挡御历史最高水位不破圩为目标,进行重点集镇圩、人居圩的防洪安全建设。
14、加快供配电网络建设。新建220KV高邮秦邮、菱塘、宝应柳堡输变电工程和110KV高邮龙虬、郭集、黄渡、张轩,宝应北河、夏集、沿河、曹南,江都甘棠、滨湖、北郊等一批输变电工程,扩建220KV宝应柳堡变和110KV高邮甘垛、周山、湖西、龙虬、黄渡,宝应鲁垛、天平、中港、曹南、夏集等一批输变电工程。
第七节 城镇建设
15、调整优化城镇体系。适应城市化加快发展的趋势,将高邮打造成扬州的重要卫星城,将宝应打造成扬州北部的区域经济中心。强化城市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建设,提高城市综合服务功能。继续推进乡镇撤并和资源整合,以高邮镇、安宜镇两个城关镇和邵伯、小纪、范水、夏集、曹甸、射阳湖、界首镇、三垛、临泽等一批重点中心镇为依托,构建沿淮江公路和安大公路两条城镇带。
16、加强重点中心镇建设。以建设“具有较大规模、经济繁荣、布局合理、设施配套、功能完善、环境优美、富有地方特色的城市化示范镇”为目标,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提升和完善小城镇功能。大力改善居住区环境,形成舒适的生活环境、周到的社区服务体系以及现代的休闲度假娱乐条件。切实发挥各个重点中心镇的比较优势如邵伯、范水的交通区位优势、曹甸、郭集的特色产业优势、射阳湖、菱塘的特色资源优势、龙虬、柳堡的人文历史优势,加强要素整合和资源集聚,做大做强乡镇特色产业,使之成为一业特强、多业发展、各具特色的农村经济、文化、信息和服务中心。
17、加快新农村建设。立足城乡建设规划全覆盖,按照“田园村镇、生态社区”的理念和“保护、利用、改造、发展”的原则,编制镇村规划,逐步淘汰零散过小的自然村落,发展布局合理、设施配套、有利生产、方便生活、风情浓郁的新型农村社区。进一步改造和完善农村道路、农田水利、给排水、农民饮用水、教育、医疗等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条件,提高农村生产生活水平。
第八节 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18、合理功能区划。京杭大运河以西滨湖复合生态区湖泊湿地居多,水资源和生物资产丰富,同时又是南水北调东线三期工程的输水路线。该区开发以生态旅游业和水生态农业为主。京杭大运河以东里下河复合生态区是全市光资源最丰富、水土资源最好的区域。该区开发以生态农业、无污染农产品为主,工业开发主要布局在京杭运河与京、沪高速公路沿线区域。
19、加强生态建设。一是建设好南水北调东线源头生态功能保护区、各级饮用水源保护区、各类湿地资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一批生态保护区。二是大力推进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实施三阳河、京杭运河等主要河流整治工程,建成一批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村。三是大力开展城镇绿化,营造城乡绿地系统,改善人居环境,争取到2010年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2平方米以上。
20、加强环境保护。大力开展清洁生产、循环经济和环境认证工作。实施城市污水处理、工业废水处理、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等环保工程,全方位保护和改善区域环境。到2010年,沿河地区主要河流、湖泊水体水质均达到规划功能区标准,各城区平均水体环境质量等级基本达到Ⅲ类标准,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水质达到Ⅱ类标准,达标率大于97%。集镇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达Ⅲ类标准。城区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大于60%,工业废气处理率达100%,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大于95%,生活垃圾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覆盖率达8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