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资源
·二氧化碳排放减少50%(相对于现有的规范),包括通过树木种植的碳中和。
·至少20%的能源是可再生能源。
·能源使用减少20%(相对于现有的规范)。
·600人/公顷居住用地密度。
·100%生活垃圾分类收集。
·建造中利用可循环和本土材料。
·居民室内生活用水量不多于110升/天/人。
·在一年一遇降雨量的条件下,地块内实现雨水径流零排放。
·90%的用水来自非传统/再利用途径。
环境
·整个区域50%以上为绿地,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40平方米。
·80%的植物为乡土物种。
经济
·中小企业占产业发展总建筑面积的20%,,家庭办公占住宅总建筑面积的3%,使居民可以选择在家里办公。
社会
·住宅建筑总量的15%社会保障性用房。
·原地旧村改造。
·100%居住人口距公共开放空间不超过400米。
·100%居住人口距邻里中心不超过500米。
·100%居住人口距公交专用线和公交站点不超过500米。
·在M14号线开通后,公交出行比例(晚高峰)达到2020年北京市中心城规划的公交出行目标。
·所有公共区域及20%的住宅为残疾人设立无障碍设施设计。
(II) 可持续发展工具——资源管理及碳排放
(a) 综合资源管理模型
建立综合资源管理体系,作为绩效评估框架,在模型中将技术解决方案的表现与可持续发展目标结合起来。这一模型结合了空间(总体规划方案)与资源流参数(如能源与碳排放水平),联系不同的技术准则(城市形态、密度、交通方案、能源使用、水资源、废弃物管理、生态)。这种相互联系的评估工具有利于在项目初期提出问题,以便优化项目绩效,持续改进。
(b) 生态足迹
为了衡量资源利用与限制供应,我们运用了生态足迹来评估总体规划方案的有效性。我们通过实施一系列主要的战略,减少了自然资源的使用,最终的总体规划与北京的平均水平和现有规范相比,生态足迹大幅减少。与传统城市发展模式相比,人均生态足迹减少了27%。随着更多政策的支持,生态足迹有望进一步减少。